4日,在首都機場,山東航空借助平視顯示器和盲降系統(tǒng),首次完成90米低能見度起飛驗證。今后,即便大霧籠罩,航班依然能正常起降。但是,“大霧神器”能否終結日趨嚴峻的航班延誤?對此,航空科普作家瘦駝表示,造成航班延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靠“大霧神器”遠遠不夠。
瘦駝解釋,hud是一種機載光學顯示系統(tǒng),也被稱為“大霧神器”,它相當于一個虛擬的航路,可以把飛行信息投射到飛行員視野正前方的透視鏡上,顯示足夠多的信息和引導。這樣,依靠hud和盲降系統(tǒng),飛行員能在低天氣標準或看不到任何目視參考的氣象條件下進近著陸。
這次試飛是基于航班平視顯示器,在跑道視程(rvr)90米低能見度下的首次驗證試飛, 同時進行了ⅲa類進近著陸驗證飛行。瘦駝表示,使用hud技術和盲降系統(tǒng)進行ⅲa類運行,對于提升民航運輸能力、緩解航班延誤都有好處。盡管技術上沒有什么風險,但更加考驗空管、機場和航班的整體協(xié)作,特別依賴于對設施的良好維護。
技術進步對于緩解航班延誤的作用顯而易見,但是否意味著自此可以“高枕無憂”?瘦駝說,造成航班延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技術因素外,還有天氣及空域管制的問題,所以尚需多管齊下。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