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g20阿根廷峰會上,中美雙方就當前階段中美關系及中美貿易問題交換看法,雙方達成共識,停止加征新的關稅。
“隨著中美貿易戰停火,中國很有可能率先在汽車、大豆和原油、天然氣上進行進口,特別是原油、天然氣。2017年冬季特朗普訪華時,兩方能源合同達上千億美元,但是因為美方的原因,目前這些合同并沒有執行。”12月5日,研究員鐘健表示。
海關總署數據,2018年1-10月,中國原油進口3.77億噸,增加8.1%,進口均價為每噸3385.9元,上漲30.5%; 10月中國未從美國進口原油。
在此次阿根廷峰會中,特朗普十分希望得到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合同——目前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已逐步開始擴大能源出口。2017年美國原油產量5.7億噸,占全球13%;天然氣產量7345億立方米,占全球20%。
一位接受采訪的石油央企高層坦言:“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量達4.2億噸,僅需稍微調整一下進口比例,就可解決美國出口增長問題。”
其實,不僅特朗普希望增加美中能源合同,中國石油央企和民企也希望增加美國原油、天然氣的進口量,此前新奧股份(803.sh)公告,收購位于美國的lng業務;衛星石化(002648.sz)也表示,目前在建乙烷制乙烯項目,未來將從美國進口乙烷。
美國需要中國油氣市場
2017年,美國原油產量5.7億噸,占全球13%;天然氣產量7345億立方米,占全球20%。我國從美國進口油氣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原油1106萬噸(占進口總量2.64%)、進口lng 209萬噸(占進口lng總量5.48%)。
“然而,2018年10月前,貿易戰導致中國企業不得不停止從美國進口原油。”上述石油央企高層稱。
與此同時,中國從俄羅斯、沙特等國家進口的原油量卻大幅上漲,這讓特朗普和美國石油企業十分焦急。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今年前10月,原油進口量仍快速增長。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139萬桶/日,約占中國總進口量的15%;2017年,俄羅斯的市占率為14%,為120萬桶/日;此外,今年1-10月從沙特進口的原油為104萬桶/日,占中國整體進口量的11.5%,高于2017年的11%。
鐘健進一步表示,目前美國極為迫切,隨著美國原油產量的快速增長,原油出口渠道逐步成為緊迫的問題,去年美國出口不過0萬噸,今年將達到近1億噸。當前,美國原油出口主要由以下國家消化,加拿大消化近30%,但是加拿大本身就是一個產油國,今年對美進口已不再增長;歐洲消化了美國原油的22%,但是因為歐洲已是后工業化國家,再增長的空間也有限;日韓占12%,雖然仍在持續增長,但兩國石油消費容量太小,有增速但缺增量。
“而中國原油市場仍在快速增長,美國石油企業十分希望快速增加自己的份額。”上述人士認為。
油氣多元化
中國正在進行原油多元化。《2017中國油氣產業發展與展望報告藍皮書》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成為中國石油企業最重要的油氣合作區,其油氣投資和產量均占中國石油企業海外總投資和產量的50%以上,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執行近50個油氣合作項目,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是中石化和中石油。
目前,中亞、中俄、中緬及海上等四大油氣運輸通道逐步建成,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聯通中外、貫穿惠及多國的油氣供應和市場網絡,因此,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都希望實現原油天然氣的多元化和成品油、化工品的國際化。
“中國石油央企正在快速增加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話語權,目前因為美國政府的原因,中國央企沒有在美國進行生產,但是一旦沒有政府限制,中國必然加速在美國的投資。”上述石油央企高層認為。
12月5日,美國wti價格為53美元/桶左右,而英國布倫特價格卻在62美元/桶左右,同樣的產品價格卻有近10美元/桶的價差。美國石油、天然氣價格比國際價格低很多,精明的中國企業怎能不心動。
鐘健進一步表示,在全球的石油產業鏈分工中,多元化改變了中國僅是一個原油消費國的被動地位,從而使中國變成一個石油制品生產國,以成品油出口的方式鞏固了原油進口的安全;此外,以成品油結算的方式,也可以推進人民幣結算與儲備貨幣進程。
“在這個意義上看,目前我國9億噸煉化規模并不過剩,更不需要主動去產能,這點尤其對民企是利好,衛星石化正是民企為實現中國多元化的榜樣。”鐘健說。
此外,新奧股份表示,已經與日本東芝公司就東芝在美國的天然氣管道合同達成協議,新奧股份成為東芝在美國的天然氣管道的新業主。
“這個管道可以進一步加強美國天然氣的話語權;同時,在公司現金充足后,賣出這個項目可得到額外的收益。”上述石油央企高層表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