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農機企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rdquo針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次聚焦三農,并提出一系列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新舉措,來自農業裝備制造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董事長趙剡水表示,&ldquo農業裝備對發展現代農業非常關鍵,近年來我國農業裝備制造發展迅速,但距離發達國家尚有很大差距,農業裝備制造企業需要加快創新,以企業的轉型升級,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rdquo
趙剡水介紹說,從2004年的896億元,到2012年的3300億元,農機工業總產值增長超過3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機使用第一大國,農機制造第二大國。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尤其是在農業機械高端產品制造、節能減排控制方面問題十分突出。
針對這種情況,趙剡水代表提出了三方面建議:一是加大對農機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農機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加快自主創新;二是調整、細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產品升級,促進產業提升;三是參考國際慣例,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增設限制性條款,為打造我國自主研發的農機高端技術平臺留出市場空間。
建議一: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讓農機企業輕裝上陣
為扶持農機行業持續發展,國家對農機產品實施按13%征收增值稅的優惠政策,但在稅收政策實施過程中,農機企業普遍感到未能充分享受到優惠政策帶來的好處。
目前農機企業增值稅執行的是稅款抵扣制,即企業在采購時先行支付采購物資價款及相應稅款,然后憑發票注明稅款進行抵扣。據測算,由于農機產品銷項與進項的稅率不同(銷項稅率13%,進項稅率17%),農機產品綜合邊際利潤率達到24%時,才能實現進項與銷項稅額基本平衡。
我國農民購買力較低,造成我國農機產品利潤水平普遍較低。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拖拉機行業毛利率水平僅為13%左右,綜合邊際利潤率在20%以下,最終導致農機企業形成增值稅留抵。
趙剡水代表指出,這相當于企業采購物資多支付的進項稅資金沒有得到補償。以我國農機行業的重點企業中國一拖為例,增值稅留抵額已經由2007年的約3000萬元上升至2012年的近3億元,占用了大量流動資金,增加了財務費用,提高了運營成本,實際降低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為此,趙剡水代表建議對農機企業增值稅進項稅留抵出臺退稅政策,按月或者季度定期對農機企業的留抵稅款以財政返還的形式撥給企業,或者在銷售時退還企業,以緩解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也能使農機企業真正享受國家對農機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切實將稅收調控引導的政策落到實處。
建議二: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企業加快產品技術升級
今年是我國實行農機購置補貼的第十個年頭。
自2004年我國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大中型拖拉機產銷量由9萬余臺猛增到42萬余臺,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4年的34.3%增長到2012年的57%。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種植機械水平提高到了2011年的26%,玉米機收水平達到了34%,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種等先進技術迅速推廣。
與此同時,農用柴油消耗量迅速增加,2011年農業生產所用柴油大約為3500多萬噸,占我國同期柴油消耗量的38%。按目前單位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的農業生產柴油消耗水平(65萬噸/百分點),當我國基本實現機械化、即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時,農業生產柴油消耗量約在5850萬噸,由此產生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將日益凸顯,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將日趨尖銳。
對此,趙剡水代表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應向在發動機、傳動系、液壓懸掛、機電液一體化,人機工程、電子操縱監控等技術領域有突破的產品傾斜,向節能、環保和安全性、可靠性指標突出的產品傾斜。
趙剡水還建議實行農機購置分級補貼政策。對農機產品按照節能減排、技術先進性、技術改造投入等指標進行分級管理,分別享有不同的補貼金額。鼓勵用戶使用節能環保、技術適用先進、安全可靠的農業機械,以此促進我國農機行業的產品升級、產業提升。
建議三:參照國際慣例,限制國際巨頭壟斷中國高端農機市場
近年來,在國家逐年加大涉農產業投入力度的政策刺激下,國內涉農產業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但廣闊的市場空間,良好的政策環境,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對國際巨頭的進入,趙剡水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看:&ldquo一方面國外企業的進入能滿足國內部分市場需求,也能為本國企業學習借鑒提供有益幫助。另一方面,我國農機制造起步較晚,短期內無法與國際巨頭全面競爭,而農機制造涉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應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對國外產品的進入進行必要的限制。&rdquo
趙剡水認為,我國農機購置補貼使用的是國家財政資金,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應視同為政府采購。無論是按世界各國的慣例,還是根據wto的相關原則,我國都可以在制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比照政府采購項目設定準入條件。
以美國為例,在政府采購項目中,為實現對本土企業的保護,美國制訂了一系列法律,其中《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所有公共用途的貨物,包括物品、材料、供給品,必須在美國生產,制成品必須使用美國材料并在美國完成制造。其他國家如巴西、俄羅斯等,也都制定有限制國外企業、保護本國企業的政策。
在中國,已有部分行業開始在政府采購項目上設置準入條件。例如,為扶持國產風機,國家能源局對風電項目招標時,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國產化率須達70%以上,這為國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機會。
因此趙剡水建議,直接從國外進口的農機,特別是150馬力以上拖拉機及配套機具,不應享受政府購機補貼;外資企業在國內制造的農機及配套機具,國產化率達不到60%,不能享受政府購機補貼。趙剡水還建議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對國產優質名牌產品累加補貼,對民族農機企業自主研發的動力換擋拖拉機等可替代進口的高端產品,也應加大補貼力度。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