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李培濤,廣東昭信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營銷總監,榮獲2018年南海區大城工匠、201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佛山市勞動模范。
“工匠首先要精益求精,敢于迎接失敗,做到極致,才能真正地做出好產品。”這是李培濤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的堅守。
“工匠首先要精益求精,敢于迎接失敗,做到極致,才能真正地做出好產品。”談及自己的工匠精神,廣東昭信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營銷總監李培濤堅定地回答。
這是李培濤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的堅守。從業22年,李培濤從一名普通的車間工人,到如今擔任技術部長、營銷總監等職務,他所帶領的團隊累計獲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70多項,自動化設備的運用也讓員工的數量從原本12000多名優化至目前的4000多人,產能提升了三倍。
帶領團隊獲得新型專利
70余項
走進廣東昭信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辦公樓,能看到一整墻的榮譽證書和專利證書,在近22年的時間里,李培濤帶領技術團隊累計研發了20多類半自動及自動化設備,作為公司技術研發帶頭人,在廣東昭信集團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70多項。
沿著榮譽墻往里面走,可以到達寬敞的車間,自動卷線纏腳設備不停地轉動,自動并快速地將線圈纏繞在一個個如小指般大小的元件上,只需十幾秒,一個小零件便纏繞完畢,這便是由昭信集團自主研發的卷線機,即“工業機器人”,“一臺設備可代替8個人作業,如今它已成為企業節能提效的‘主力軍’”。這只是李培濤若干發明中的一項,早在2012年,李培濤帶領團隊攻克了廣東省科研項目“數控一代”的研發,如今這個項目已研發至“數控四代”,突破了16個電機軸同時運轉的核心技術,讓原本需要22個工人作業的生產線變為2人。自動化設備的運用也讓公司員工的數量從2006年的12000多名優化至今年的4000多人,產能卻提升了三倍。
研發常用模式:
“5+2”與“白加黑”
不同于許多“科班”出身的研發人員,李培濤是從一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一線操作技工開始,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和虛心請教,成長為一名精通機器操作的維修工,一路“進階”為團隊的研發者。
2006年,昭信集團人力成本非常高,提出每年要達到效率提30%的產業轉型升級目標。李培濤是這時新成立的改善推進小組中唯一一名從一線車間抽調到研發部門的員工,“從此走上研發自動化設備的道路”。
“一開始失敗的次數很多,但要做出好的產品就是要不怕失敗。”為了能夠達到崗位專業要求,李培濤白天和同事們一起工作,向專業人士請教,晚上參加培訓班學習理論知識,把每秒都運用到極致。回憶起當時的工作,李培濤笑著用“5+2”和“白加黑”概括。“當時我和其他成員基本住在了公司,沒有上下班的概念,有時一干就是到凌晨,到臨近項目截止的日期,通宵也成為常態。”
最終,李培濤成功開發出了第一臺適用于貼片電感自動化生產的焊錫設備,與同事們開發的其它自動設備構成了完整的半自動生產線,完成了當時公司下達效率提升30%的目標。
堅守責任 傳承工匠精神
為了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技術研發水平,李培濤在2008年參加了全國成人高考,報讀機電一體化專業大專班。由于所報學校在武漢,兩年上課期間,周五李培濤一下班就趕火車到武漢上課,周日再搭火車回佛山上班,單程需要16個小時。
“做一份工作要有信心,熱愛這份工作,每個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如果只是養家糊 口 ,會沒有毅力堅持下來。”回憶起那段拼搏的歲月,李培濤泛起淡淡的微笑,“以前‘我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的想法,現在變成了做這個行業的責任,希望實現更多的價值,讓團隊也得到成長。”如今,李培濤他所帶領的研發部門從廣東昭信平洲電子有限公司“脫離”,成立全資子公司廣東昭信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成為一家專注于自動化集成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團隊里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向員工傳遞技術、經驗和工匠精神,帶動身邊的同事共同進步,為公司積累了不少技術力量。
統籌 田海燕
文:田海燕 洪詩敏
圖:鄭小彬 受訪者供圖
來源:奧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