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2月3日電(記者 朱涵)1日,在杭州召開的浙江省神經影像高峰論壇上,近20名來自浙江、山東、江蘇、安徽、新疆等地的放射科醫生參加了一場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體驗賽。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醫生們對腦部腫瘤圖像的診斷正確率提升至近90%,大幅超過純人工診斷的平均正確率。
近年來,針對肺部、腦部等多部位的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產品進入實際應用階段,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醫療企業還是醫院、研究機構,都對此展現出巨大的好奇和熱情。人工智能,是如何實現復雜的醫學診斷的?能帶來些什么實惠?它的未來應該往哪走?
人工智能,如何實現快速“閱片診斷”?
在1日的賽場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表現,可謂“又快又好”。醫療診斷是一個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判斷過程,人工智能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更準確地診斷?
記者了解到,參賽的這款神經影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通過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0多萬條有效數據訓練,結合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等技術,目前能實現幾十種腦腫瘤、血管病、血腫等人工智能診斷及預判功能。
“但人工智能并不是提供一堆片子、一堆數據就能做出來。”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學中心主任高培毅說,所有的數據在提供給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之前,都需要醫生們手動標注重要信息。“像小血管病人腦部的三四十個斑塊,都要一一描畫出來。”
業內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優勢在于學習、記憶和提取特征的速度及能力。“人工來讀片診斷,帶有部分主觀性,受情緒和狀態影響,在記憶和決策上有人類的生理極限,還要接受13年以上的漫長的培訓周期。相較而言,人工智能就沒有以上的這些困擾。” 高培毅說。
“在一些比賽中,人讀不過機器,因為機器可以發現一些人眼難以察覺的微細的變化,這些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幫我們來實現。” 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魏文斌說,“醫學涵蓋了醫療、管理、護理、藥物等一系列的方面,都需要和人工智能密切地合作。”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能帶來什么實惠?
醫學是高度依賴技術發展的學科,從“互聯網+醫療”到“人工智能+醫療”,是醫療行業一個重大變革。
“醫療數據有90%以上來源于醫學影像,但是這些數據大多需要人工分析,我國醫學影像設備的年增長率為30%,而放射科醫生數量的年增長率僅為4.1%。” 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郭崗教授說,這是醫療行業普遍面臨的現狀與挑戰。
用人工智能來輔助診斷,其實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人工智能公司安德醫智首席技術官吳振洲說,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胸部ct診斷的嘗試,在當時,準確率就可以達到86%,而現在,這一數字已經超過90%。
“以后我們會看到大量人工智能技術在醫院普及,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也永遠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吳振洲說,“對于醫務工作者和人工智能技術來說,疾病是共同敵人。影像診斷更準確,意味著漏診率會更低。 ”
“我們每天大概要撰寫四五百份的重癥報告,很多工作內容并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反而是體力活,人工智能能不能來替代一部分這樣的工作,這是我們的期待。” 高培毅說。
此外,對老百姓而言,互聯網、大數據,尤其是人工智能,能夠推動優勢醫療資源下沉、讓看病更方便,幫助社會加速步入大眾健康的時代。
“浙江省正在大力推動數字影像,意味著患者不用拎著幾斤重的膠片到處看病,還能夠實現遠程診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主任張敏鳴說。
“現在全國有10%的糖尿病病人,其中三分之一眼底有問題,我們要每年篩查一次,這是個巨大的工作量,所以我們需要人工智能來幫我們閱讀,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魏文斌說。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還要邁過幾道坎?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高德納咨詢公司日前聯合公開發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人工智能企業都主要集中在各個垂直領域,在我國,人工智能+醫療健康占比最大,達到22%。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7年,在醫療各細分領域中,輔助診療融資金額高居第一,達到20億元。
相較于資本和市場對人工智能的美好想象,專家和業內人士有更多思考。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很熱,但很多都是‘拿來主義’的做法。” 高培毅說,市面上出現一些迅速推出的產品,拿的是外國的架構、算法,用的是外國的數據庫,但沒有考慮安全、隱私以及是否試用于中國患者的問題。
“我們發現,醫學圖像質量不高的現象比較普遍,能夠達到教科書級別的圖像數據只有不到30%,這是令人吃驚的。” 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郭崗教授說,大量質量不高的“垃圾數據”的存在將阻礙人工智能的“學習步伐”。
張敏鳴等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更好實現“落地”,還存在一些現實困境。“比如我們在科學研究、購買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人工智能診斷還沒有能夠很好地納入醫療服務的體系中,這需要更好的頂層設計。”
浙江在線12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苗 何麗娜 張冰清 鄭琪 通訊員 宋黎勝 魯青 王屹峰 張穎穎 沈翠)42歲的王先生躺在浙江省人民醫院腫瘤科病床上,對于自己接下來的一系列手術、放化療憂心忡忡,“我才40多歲,怎么就得了腸癌,還是晚期了?”
讓王先生懊惱的是,僅僅半年前,他的體檢狀況一切正常,特別是幾個腫瘤標志物沒有一項異常,怎么只有半年時間,晚期腫瘤就找上門了?
王先生的悲劇并不是孤例,在各大醫院的體檢中心以及腫瘤科,那些只看重腫瘤標志物而忽視相應影像檢查的病人并不少見,當他們被確診癌癥后,都會忍不住抱怨:為什么體檢時腫瘤標志物檢查正常?腫瘤是什么時候跑出來的?
記者搜羅了杭州幾大醫院的體檢、腫瘤科數據,在年關為大家好好說一說體檢中的腫瘤標志物這件事,它和腫瘤到底有什么關系?我們在體檢中該怎么進行檢查?
腫瘤標志物的“障眼法”
讓他沒能早早發現腸癌
王先生是一家國企的中層領導,身材削瘦的他工作很忙,不過王先生很注重每天的飲食,工作再忙也要保證按時一日三餐。
半年前,單位組織了體檢,已經步入中年的王先生把每年的體檢當作一次大考,而這次的考試成績很不錯,除了肺部有些結節需要進一步檢查外,同齡人開始出現的毛病在他身上一點都沒有。
這其中,就包括腫瘤標志物,王先生檢測的腫瘤標志物共有5項,這些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
這樣的體檢結果,讓王先生放心了大半年,直到一個月前,王先生出現了頻繁腹痛,以為是胃部毛病的他,吃了幾天胃藥都不見好轉,這才想到上醫院做檢查。
做了腸鏡后,醫生在王先生的腸子里發現了腫瘤,活檢顯示這已經是惡性腫瘤了。
“半年前體檢完全沒問題,怎么突然就有了腸癌?”看到結果的王先生傻了眼,再翻出體檢報告仔細看了一遍,腫瘤標志物正常,指檢也正常,腸癌到底是怎么來的?
浙江省人民醫院的醫生仔細詢問了王先生的病史,卻忍不住搖起了頭,“你太大意了,其實你的腸癌可以更早被發現的。”
原來王先生的父親就是一位腸癌病人,翻出他的病理報告,發現兩人的腫瘤細胞位置都出奇地一致。
“王先生有腸癌家族史,體檢時更應該關注這個毛病,比如加上腸鏡檢查項目。”浙江省人民醫院健康促進中心主任胡培英說,不幸的是,王先生屬于腫瘤標志物不敏感的人群,這項檢測沒法反映出體內的腫瘤情況,半年前的體檢報告單看上去很健康,其實已經埋下了隱患。
腫瘤多處轉移
腫瘤標志物仍然正常
在王先生身上,腫瘤標志物像是在施展“障眼法”,讓后知后覺的王先生追悔莫及,而更夸張的例子發生在71歲的毛奶奶身上,她體內的腫瘤已經多處轉移,可腫瘤標志物仍然在正常范圍內。
在杭州市腫瘤醫院中醫腫瘤綜合科病房里,毛奶奶正在接受化療,床邊陪護的子女細心照護著。
“兩年前,我媽媽莫名出現陰道出血,上醫院一查確診是子宮內膜癌,我們很快就接受了手術和化療等治療,可現在短時間內又出現了肺和腹部淋巴轉移。”子女看著備受病魔折磨的老母親心里總隱藏著一絲自責,如果以前能重視體檢,尤其是腫瘤指標的檢查,或許就能更早發現問題,更早接受治療,說不定就不會發生轉移。后來還是該科主任丁紀元在查房時的一番解釋才讓他們釋懷。
“重視每年的體檢沒有錯,但也不能光看腫瘤指標,在我碰到的腫瘤患者中10個中差不多有3個腫瘤指標是正常的,你們的母親就是那3個中的1個。兩年前老太太第一次來做治療時,全套15項腫瘤指標檢查結果沒一項異常。多數患者到了晚期基本上都會在腫瘤指標上有所表現,但你們的母親如今已多處轉移了,腫瘤指標依然是全部正常。”丁紀元說。
腫瘤標志物不等于腫瘤
體檢人群超6%有異常
體檢中的腫瘤標志物檢查到底準不準?
錢江晚報記者從杭州一些醫院了解到這樣一些看似奇怪的情況:
一是體檢人群中腫瘤標志物異常數據挺高的,但他們最后被確診患有癌癥的并不多。
比如杭州市一醫院,今年有57136人在該院接受常規體檢,其中發現腫瘤標志物異常的有12226人次(一人幾項高就算幾次),經過回訪和其他檢查復查共40544人次,僅有133人確診腫瘤。
浙醫二院的數據是,一般全年有約十萬人次體檢量,其中查出腫瘤標志物超出正常值2倍以上的占6%以上。以10月為例,8100人次體檢,520人被發現腫瘤指標異常升高。最后被確診患癌的也不過是個位數。
二是,體檢發現癌癥的患者,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比例又不高。
就拿浙江省人民醫院來說,今年1到10月體檢人數69725人,每一個人的體檢套餐中都有至少4項的腫瘤標志物檢查,異常超出正常值2~3倍的有829人;有99人確診患有腫瘤,但他們中又只有10人的腫瘤標志物顯著升高。換句話說,另外的89人的腫瘤標志物沒有出現重大異常,而他們分別是通過ct、b超、胃腸鏡等影像學檢測發現問題的。
由此不難發現,腫瘤標志物和確診腫瘤的關系并不密切。
相對腫瘤標志物篩查
影像手段對發現腫瘤更有意義
在省人民醫院,那些被確診腫瘤的患者,絕大部分是通過影像手段發現的。該院健康促進中心主任胡培英認為,發現早期腫瘤,ct、b超、胃腸鏡等影像學檢測的意義要遠勝于腫瘤標志物的篩查。“如今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大家在體檢中也更重視腫瘤的相關檢查,但不能把目光只盯在腫瘤標志物,這只是輔助診斷的方法之一,而是應結合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來綜合評估才更科學。”
“腫瘤標志物異常不意味著得了癌癥,得了癌癥,腫瘤標志物也不一定異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陳佳琦博士說。
陳佳琦強調,腫瘤標志物在腫瘤確診上只有參考意義。
來源:法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