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京津冀地區頻繁遭遇重污染過程,與2017年冬季藍天常在形成鮮明對比。對此,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組解釋說,今冬冷空氣強度弱于常年,靜穩、高濕和逆溫基本同時存在,是導致重污染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氣象因素。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同國家氣象中心最新預測預報結果,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12月1日——3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北部將發生一次大氣重污染過程。這已經是入秋以來的第五次重污染過程,而11月27日,一股攜帶沙塵的冷空氣才剛剛緩解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一次重污染,兩次重污染之間只有短暫的間隔。11月30日晚8時,北京市pm2.5濃度是120微克/立方米,達到中度污染。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專家從氣候狀況的角度分析了今年重污染頻繁發生的原因。專家組認為,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處于厄爾尼諾狀態。受其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弱于常年,北方地區靜穩天氣發生概率隨之增高。今年11月以來的幾次重污染過程,靜穩、高濕和逆溫基本同時存在,是導致重污染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氣象因素。
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空氣污染和氣象條件之間存在相互反饋機制,不利的氣象條件對pm2.5的“反饋作用”使得pm2.5濃度出現“爆發性增長”。預計11月30日至12月2日,區域內邊界層高度低于米,且邊界層內的逆溫效應會持續存在,將導致pm2.5濃度居高不下。
11月29日晚,生態環境部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等省市發函,指導各地積極開展應對工作。截至11月30日,上述省市中共有5個城市發布了紅色預警、73個城市發布了橙色預警、1個城市發布了黃色預警,啟動相應應急管控措施。
專家分析說,12月1日——3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偏東高壓系統控制,近地面以弱偏南風為主,并伴隨全天強逆溫和高濕度等不利氣象條件,預計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及河南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持續達到重度污染水平,疊加前期沙塵殘留,部分城市可能達到嚴重污染。其中,12月1日晚至2日,伴隨大霧天氣,區域自南向北濕度逐漸加大,細顆粒物吸濕增長明顯,為此次污染過程最重時段。3日上午起,受可能的冷空氣過程影響,空氣質量自西北向東南逐步改善。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重污染天氣的過程確實和氣象因素有關,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們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還不太穩定,遇到氣象條件不利的時候還有波動和反復。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還處在攻堅克難、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
劉友賓表示,重污染天氣等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污染物排放總量還遠超環境容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是我國重化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占全國7.2%的國土面積,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鋼鐵、焦炭、電解鋁、平板玻璃產量均占全國1/3以上。此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公路貨運量占貨運總量的86.1%,柴油車污染已經成為交通領域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劉友賓介紹說,重污染過程發生時采取應急減排措施是可以對污染濃度進行削峰的。
來源:中青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