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市進入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環境中后,傳統車企“自愿”或者“被迫”地開始了真正的轉型——進軍移動出行服務市場。
11月21日,寶馬宣布拿到了成都天府新區頒發的網約車牌照,并計劃在12月14號上線網約車服務。按照規劃,寶馬將在成都投入200輛寶馬5系轎車,其中包括燃油版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版,并配備專屬網約車司機,打造豪華網約車標準。
無獨有偶,10月24日,戴姆勒出行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與吉利集團(新業務)有限公司宣布,雙方將按照50:50的股比組建網約車合資公司,初期投入包括梅賽德斯-奔馳s級車、e級車、v級豪華多功能車以及梅賽德斯-邁巴赫轎車在內的車型,在中國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同樣入局的還有上汽集團。11月12日,上汽集團宣布正式進軍網約車業務,推出定位中高端市場的網約車平臺“享道出行”,而且全部采用“自營新能源車”提供服務。
當然,正在入局或者已經入局網約車的傳統車企不只上面的3-4家,包括大眾、福特、通用以及一汽、長安、長城等國內外傳統車企均已布局網約車市場。
那么,傳統車企為何紛紛進軍網約車市場?與滴滴這樣的互聯網運營商相比是否具有優勢呢?
車市寒冬下謀變
傳統車企進軍網約車的背景是,整體車市的不景氣。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銷量已連續數月下滑,呈現驚人疲態,整體局面不容樂觀。
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國內乘用車共銷售204.68萬輛,同比下降12.99%,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也是自2012年初以來的最大跌幅。1-10月,乘用車共銷售1930.40萬輛,同比下降1.02%,為今年首次負增長。從目前的判斷來看,中國全年車市銷量將出現20余年來首次負增長。
中汽協對汽車市場銷量預測也持謹慎態度,認為實現銷量正增長困難因素增大。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更是判斷稱,由于我國汽車產銷基數已經很大,2017年達到了2940萬輛的產銷規模,這種高速增長恐怕難以持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產銷高速增長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低增長恐怕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常態。
在整車銷量不景氣的情形下,移動出行領域就成了一個新的可帶動營收的增長點。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到2030年,美國、歐洲、中國出行服務市場將達1.4萬億美元(2017年為870億美元)。利潤豐厚的出行服務將彌補車輛銷售額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務將為汽車行業貢獻22%的收入和30%的利潤,而新車銷售將帶來38%的收入及26%的利潤。傳統車企進軍網約車,一方面可以減少一定的庫存,減少銷量上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押注性的投資。
傳統車企能夠做好出行服務嗎?
盡管出行領域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但傳統車企真的能夠分得一份嗎?這是值得討論的一個話題。
一般而言,傳統車企相較于純網絡平臺比如滴滴和優步,最直接也是最可見的優勢,就是在車輛采購和養護的成本方面。在車輛采購上,直接使用的是旗下各大車型,因此價格上能夠得到控制,同樣在車輛的維修保養方面,車企也擁有相當程度的成本優勢。
不過,出行領域也不一定是傳統車企能夠輕易控制住的。有分析人士認為,車企最擅長的是制造,而出行重在運營與服務,因此比較保守的傳統車市是做不好出行這一領域的。特別是安全上,包括用戶數據安全以及車輛行駛過程匯中如何保證用戶的人身安全,沒有一定的技術支持是很難保證的。
目前,滴滴算是出行領域最大、最強的玩家,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豐富運營經驗,然后困擾其的最大問題依然是安全以及盈利。安全問題不用再累述,滴滴已經多次被政府限令整改,而盈利上,自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出行一直未實現盈利,6年來虧損額達390億元。僅2018年上半年,滴滴整體凈虧損就超過40億元人民幣。
寶馬出行業務drivenow從推出以來,也還未盈利過,2017年一年時間就虧損3400萬歐元,寶馬集團不得不為其持續輸血。盡管傳統車企財大氣粗,但在整車銷量不景氣的情況下,它們做好了長久燒錢的準備了嗎?
在出行領域,豐田的做法則比較聰明,投資優步。8月,豐田宣布向優步投資5億美元,以加快其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業務。這意味著豐田在出行領域能夠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可以通過與優步合作彌補一定的缺陷。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不能輕易判斷傳統車企進軍出行領域一定會失敗,畢竟大多車企才開始試探性地進入,還沒有真正大范圍深入“耕耘”。對于傳統車企來說,成立公司試水出行行業,萬里長征才剛剛邁出第一步,漫長的過程中困難會層出不窮。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不知道有多少車企準備好了打一場持久戰。
來源:新浪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