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垃圾進口禁令引發全球垃圾處理混亂》的報道,報道稱,由于今年中國開始施行“禁廢令”,將塑料垃圾等固廢資源拒之國門外,歐美和日本等國產生的塑料垃圾無處可去,堆積成山。作為出口源頭的歐美及日本等國苦于為洋垃圾尋找到下一個去處,東南亞地區則出現非法丟棄的現象,混亂的局面在全球蔓延。在日本,由于不少的垃圾處理商無法處理接到的大量委托,有些來自工廠的垃圾已堆滿中間商的倉庫,處理商只能考慮放寬限制、提升處理設施的能力加以應對。
其實,針對我國“禁廢令”這一政策的影響,諸如美日、歐盟等國都對其有“爭議”,在10月份的世貿組織會議上,以美國、歐盟為首的多個國家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稱中國對有關禁止措施說明不充分,甚至有批評稱,“中國突然改變政策會助長世界環境惡化”。美國表示,“世界資源垃圾的循環利用系統若持續混亂,將加速海洋垃圾的增加”。
在今年失去了最大垃圾接收方后,歐美日韓等國就將其產生的洋垃圾轉而出口到東南亞及印度等地區,但在近幾月來,東南亞等國均出現了“洋垃圾”塞港、部分企業非法丟棄垃圾等情況,對此,這些地區也效仿中國,加強了對“洋垃圾”的進口,在替代目的地也對資源垃圾進行嚴格管控的情況下,部分“洋垃圾”出口國面臨的“垃圾危機”也在加劇。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每年都要接收全球將近一半的垃圾,其中包含了超過700萬噸的廢塑料,價值數十億美元,這些廢塑料在國內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后又被制成了更多的塑料制品。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間,美國已經向中國出口了超過1000萬噸的廢塑料;英國每年約有270萬噸的廢塑料會流向中國,占到了其塑料垃圾產量2/3。諸如各個歐盟成員國、日韓等,在“禁廢令”之前也向中國直接過間接出口了大量的廢塑料或者再生塑料。
在上世紀,國內制造業尚不發達,加之國內塑料原料供給也滿足不了需求,質優價廉的洋垃圾就成了促進國內制造業發展的“推進劑”,為國內制造業資本的累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洋垃圾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促進國內制造業水平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污染與危險。隨著我國制造業實力的不斷提高,原材料市場日趨穩定以及對環境建設的逐漸重視,在諸多因素下,洋垃圾退出歷史舞臺是一種必然。
數十年間,中國被冠以“世界上最大垃圾進口國”稱號,也使得很多國家養成了“垃圾就出口到中國”的依賴。進口到國內的洋垃圾,多數來自上述的那些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占世界人口16%的高收入國家人口制造了全球超過30%的垃圾,而且在這些垃圾中大部分是塑料、金屬等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
因為長期依賴塑料垃圾等出口到中國,在今年,我國的“禁廢令”讓很多發達國際措手不及,由于缺乏相應的回收措施或是回收處理的能力不足,這些國家出現了垃圾堆積如山、回收工廠超負荷工作仍不能處理完垃圾等情況。
來源:慧聰塑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