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者:小噠噠2018-12-01/01:25訪問量:
正文
一詞,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持續火熱的詞匯,且有著越燒越熱的趨勢。
從一些宣傳內容和報告來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且具備了和美國一爭高下的資格,加上政策上的扶持與獎勵,讓人們對這個“舶來詞”有了盲目的信任,甚至有些信仰。
然而,人工智能就真的那么智能嗎?
從眼下來看,國內的人工智能都處于研發和測試階段,真正能投入使用同時還“智能”的,其實沒有或者說微乎其微。舉幾個例子,來自上的智能語音助手,廠商打著人工智能的旗號大肆宣傳,然而上手使用后卻發現都是“人工智障”,頂多也就用來播一播天氣預報;來自科大訊飛的同傳翻譯,同樣宣傳靠強大的人工智能實現實時的同聲傳譯,然而一次大型會議的翻車現場,卻讓所謂的“智慧同傳”被扒了個底朝天,真相就是,強大如斯的人工智能根本就是口譯工作者現場翻譯,再錄入到語音系統。
可見,我們見到和聽到的那些人工智能都是“假的”。
那么,現有的這些人工智能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這一切的基礎都得益于薄弱的隱私保護法律及其執行,使得一些互聯網公司能輕而易舉的獲取大量的數據。李彥宏在2018中國發展高峰論壇上說過:“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如果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雖然在當時引發群眾的不滿,但是你不滿又能有什么辦法呢?還不是繼續享受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有了海量的數據基礎,再投入一些人工加以訓練和編譯,簡單的人工智能就實現了,只是實現的方式有些簡陋,無異于通過數據比對來做到對號入座,注定成不了多大的氣候。
人工智能興起的同時,也促成了許多數據工廠的建立。經營著一家大型數據工廠的梁睿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很簡單:“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他們所在的數據工廠曾幫助許多知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做過數據標簽,包括圖片、視頻、聲音的識別和“貼簽”。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人臉識別的終端前,你比朋友更快的被識別,那么恭喜你,你的臉早就在原始數據庫里了。亦或當你感慨某個人工智能極具智慧時,可能它的背后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看似調侃卻極具深意。
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轉換。能量如此,智能亦如此。智慧能憑空產生嗎?不能,通過學習,通過教育、訓練才可行。
那么,中國的人工智能要如何實現超越美國,稱霸一方呢?
除了獲取更多的數據外,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工。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過程從來沒有停止。2018年11月28日,中消協在京發布《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從報告來看,100款app中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收集大量用戶資料,而這正是前文所述的關于收集數據。另一方面,數據工廠等人工投入也在急劇攀升,從2018年各大科技、互聯網企業的招聘計劃來看,都在不同程度的擴招了從事設計、ai研發等人員的崗位,且都是高薪優待。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演化,人工智能也在不斷進化。更多的數據進入數據庫,更多的數據標簽被工廠貼上,更好的設計、更系統的訓練從被工程師注入,彼時,人工智能的大躍進就宣布完成。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