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壟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傳統工業如何通過ai區塊鏈突出重圍?
2018-11-29 18:11來源:工業互聯網協會//
原標題:四大家族壟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傳統工業如何通過ai區塊鏈突出重圍?
1959年,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在,在世界工業機器人業界中,以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最為著名,并稱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全球機器人市場中,四大家族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總市場份額一度超過50%以上。
近些年來,由于細分領域新興機器人廠商的崛起,削弱了四大家族一部分的市場競爭力,但是作為全球的行業龍頭,四大家族的力量依然不可小覷。根據ofweek機器人網的數據,2016年四大家族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總和接近60%。
外資企業機器人業務對比:四大家族體量領先。
01
兩種路徑,布局全產業鏈的發展經驗
四大家族在機器人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來自業務先發優勢和全產業鏈布局優勢。
細究四大家族的發展進程,早期均從事機器人產業鏈相關的業務,雖然起步業務和發展路徑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實現了從應用開發、前端銷售、系統集成到客戶服務的全價值鏈業務模式。
對四大家族全產業鏈形成路徑進行分析,將其劃分為以下兩種方式:
自上而下的發展路徑體現在發那科、安川和abb的發展過程中,初期深耕零部件領域,后期向機器人本體及下游集成應用領域擴展,布局方式主要是合作或收購,布局領域以高端應用汽車、3c行業等為主。
不同于其他三家的成長路徑,庫卡則是自下而上發展。由焊接設備起家,以下游的汽車領域系統集成為切入口,到本體制造,再到后期的控制器、伺服電機自制,實施了一條從下游系統集成向上游核心零部件拓展的逆向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模式。
業務層面,不同于abb涉足電工電網、發那科涉足數控機床、安川涉足電機和其他工業設備,庫卡是四大家中唯一一家全部業務都集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企業。
根據公司財報的數據,2017年庫卡系統集成業務占收入的45.4%,機器人本體占34.5%,同時瑞仕格與庫卡產生了良好的協同效應,占收入比穩步提升至22%。
2017年庫卡公司被美的收購,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力度。
下游逆向拓展的優勢在于:
1) 廣泛接觸下游客戶,了解終端用戶的實際需求。庫卡受益于德國汽車工業的繁榮發展,逐步由提供系統集成服務向本體生產拓展;
2) 庫卡借助其在汽車工業中積累的技能經驗,為其他領域研發自動化提供解決方案,例如用于醫療技術、太陽能工業和航空航天工業等,易于形成本體制造和下游集成優勢。1985年庫卡去掉工業機器人中的平行連桿結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關節控制,并逐漸成為機器人行業的默認準則。
02
國產企業全產業鏈布局之道
與國外相比,國內機器人企業技術和市場集中度低,對產業鏈掌控能力相對較弱。上游零部件一直處于進口狀態,對上游零部件廠商不具備議價優勢;本體和集成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
對于已經具備一定的資金、市場和技術實力的機器人企業來說,打造產業鏈成為企業擴大市場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在國際普遍發展工業互聯網的訴求下,作為實現工業互聯網的重要一環,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成為了國際競爭的重點。
中國想要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上取得先機,必須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有所突破。如今大部分的國際市場被行業巨頭占領,如果要殺出重圍,必須從產業鏈出發,由核心零部件向下拓展:生產數控系統、運動控制系統或伺服電機等自動化零部件的廠商,可依托技術優勢向全產業鏈布局,能夠發揮業務的協同性。
目前,國內較為成功的企業包括拓斯達、埃夫特等。
拓斯達以注塑機輔機設備起家,從系統集成入口切入機器人產業,掌握大量終端客戶的數據,后期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控制技術,并通過與武漢久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掌握了伺服驅動,目前業務領域已逐步延伸至整個產業鏈。
而非上市公司埃夫特主要采用“本體+系統集成”模式,作為工業機器人的用戶,埃夫特深耕汽車領域,依靠對終端需求及工藝的充分了解,進行核心零部件的研發,逐步向全產業鏈模式轉型。
04
如何在工業互聯網布局中脫穎而出?
科技在不斷進步,隨著時代的浪潮不斷翻涌,設備的更新換代也很殘酷。因此,設備的發展不能成為工業互聯網建設的單一因素。
在整個世界模式既定的情況下,即使智能設備發展的再完善,也不會有很大的提升。工業互聯網不僅要專注于設備的改造,更加要注重的是系統的集成,以及以數據為中心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智能和區塊鏈,構建新的智能經濟模式。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