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匯率壓力,需求不旺;國內,工資上漲、原材料漲價……轉行還是轉型?眼下,每一家外貿企業似乎都面臨著抉擇。
在日前召開的第15屆海交會海峽品牌文化論壇上,外貿企業紛紛表示,拼人力、拼成本的“代工經濟”和“低價競爭”已經行不通,要走出困境,“外力”只是輔助,練好“內功”才能治本。
有專家建議說,當前,外貿企業要從價格銷售轉移到產品設計、產品功能、品牌文化等的價值銷售,要徹底扭轉重生產創匯、輕品牌創銷的思路,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統籌規劃轉型升級,提升利潤空間和創造外貿價值的能力才是根本出路。
有訂單無利潤
進入2013年以后,伴隨越來越頻繁刷新的匯改紀錄,外貿企業的利潤不斷被“蒸發”。而人民幣的升值在今年更是重拾高歌猛進的聲勢,讓外貿企業大呼受不了。5月16日,國際清算銀行公布,4月份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15.24,環比上漲0.88%。這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連續7個月創歷史新高。
“人民幣升值太快了,不停地升,紡織出口企業不敢接單。”浙江一家家紡外貿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換匯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更低,省內一些代工的小企業不堪成本壓力而紛紛關門歇業,部分幸存下來的外貿企業,“只得通過提高報價與客戶共同分擔成本的方式來渡過難關,但不知客戶能不能接受提價。”
有機構估算,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行業營業利潤將下降約12%,毛紡織行業下降約8%,服裝行業下降約13%。
“有訂單沒利潤,所以情愿不做。”記者聯系多家長三角地區外貿企業發現,中小企業外貿出口面臨著嚴峻挑戰,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贏得市場,因此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普遍低于3%。由于國外客戶對價格相對敏感,所以匯率波動對它們造成的直接影響和沖擊較大。
對于外貿形勢,商務部在近日召開的新聞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外貿企業是有很大影響的,對出口企業來說更多的是不利的影響。企業普遍對于遠期經營信心不足,其中,“有單不敢接”的現象更為突出:許多外貿企業為防止匯率風險,還把長期訂單改為短期訂單,把大訂單改為小訂單,造成總訂貨量減少,出口量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外貿企業當前困難重重,表面上看是受到外部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因素的直接影響,其背后折射的是傳統外貿增長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續性。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匯率高位震蕩、貿易摩擦加劇都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要素大量投入的貿易競爭力,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人口紅利消失的制約,同時也面臨新興經濟體本土企業崛起的競爭壓力。
低價競爭已不可持續
來自有關部門最新的抽樣調查顯示,77.5%的企業今年1~4月合同利潤明顯下滑,6.6%的企業表示會影響正常履約,73.4%的企業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利潤同比只能持平或者下降。
危機當前,每一家外貿企業都在尋找突圍之路。
“低價競爭已不可持續。”來自中國彩棉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部部長湯壽伍告訴記者,集團的彩棉技術研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產品種類豐富,出口市場遍布全球各地。“相對于傳統的紡織企業,金融危機以來,我們集團的市場份額仍在穩步增長。”
不僅僅是中國彩棉一家企業,記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已不再滿足于“賣得多、賺得少”的現狀,力圖向產業鏈的高端攀升,在出口貿易中掌握更多話語權。
作為一家專注毛針織領域的出口品牌企業,上海協大今年在華交會上推出了2014年的全系列新款毛衫,與此同時,參展新品在其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同時推出。
“大約有15%左右的客戶是通過網上認識的。”公司研發副總監孫倩告訴記者,這幾年,上海協大做得更多的是堅持外貿業務模式由代加工向設計加工轉型,改變原有消極被動等待客戶的模式。“過去我們做外貿是被動地等待訂單,現在是提供全產業鏈的資源整合,買家如果對現場成品的花色或者花型不滿意,設計師可以當場修改方案,這使得我們今年在國外的訂單大幅增加。”
一些外貿企業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低價格意味著薄利潤,這種傳統模式已經在外貿競爭中顯現出頹勢。“現在,原材料價格和工資一上漲,企業成本馬上就上來了,接下來就是利潤減少,甚至虧損,所以低價競爭的老路走不通了。”
“外貿企業、同行與國際買家三者之間都存在博弈。”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浙商研究院副院長張旭昆表示,外貿企業希望出口成本低、利潤高的產品,國際買家卻希望購買價廉物美的產品,這兩者就存在價格上的博弈。同時,張旭昆強調說,外貿同行間也存在博弈,比如如何讓同類產品更具競爭優勢,如何通過轉型獲得更多訂單。
張旭昆認為,要在這場博弈中勝出,關鍵要在產品上多“動腦子”。做生意往往是“做熟不做生”,雖然目前國際市場低迷,但對外貿企業來說,跨行也存在很大風險,最好的突圍方式就是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附加值、提供更完善的售后服務。
外貿企業如何突圍
事實上,相較于傳統的出口企業,科技含量高的出口企業壓力普遍感覺不大。然而,現階段我國技術貿易只占進出口總值不到2%,外貿企業轉型升級仍然任重道遠。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外貿企業轉型有三大方向:首先是開拓新興市場,發展電子商務,拓展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的貿易;二是進軍內貿市場;第三條路是依靠技術、產品和設計等方面的創新,打造外貿自主品牌。
“從長遠看,第三條路是最終選擇。現在,我們太多的外貿企業給"洋品牌"打工了。”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說。
事實上,在出口競爭中,很多中國企業已經嘗到了加強設計、培育自主品牌帶來的甜頭。在上海,品牌產品在其gdp中所占份額呈上升態勢,尤其是外貿企業的品牌建設已成為上海經濟和企業經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這些名牌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設備、食品加工、農產品及加工、輕工、建材這五大行業。
“打造品牌時,處理好制度、技術與文化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也非常重要。”正戎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孫云龍認為,一流品牌不僅僅是商業運作,更是經營文化,品牌文化要和企業文化相融合。正是由于部分國內企業不注重品牌文化的經營,導致在進入國際市場時發生貿易摩擦。
除了常講的提高產品質量培育自主品牌以外,經營模式的創新,在國內外貿群體里對組織結構、產業結構進行創新,也可以推動外貿的進一步升級。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雪坤建議認為,改變以前單個企業做外貿的方式,形成一個集團,形成一個產業鏈做外貿。這些方面如果做得好,會把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和創造外貿價值的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來源:工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