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吳永生 黃燕燕 通訊員張文婷
5月26日,記者驅車駛進正余鎮青正村時,就恍如走進了一個沒有圍墻的大工廠:除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正在忙著生產外,很多農家院里也傳出機器的轟鳴聲。在青正村,這種家庭式的工廠、作坊在全村占有很大的比例。青正村黨支部書記趙志平說:“我們村沒有一個閑人,除了在家搞生產的人,就是在外面跑銷售的,資產在百萬元左右的人家太多了!”
多年前,正余鎮把青正村工業企業規劃到了鎮工業集中區,村領導走訪在外辦廠的能人,鼓勵他們回村創業,近十家機械企業落戶,青正村就此形成了以特種電機為基礎的鎮工業集中區北區。青正村利用鎮企業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村民自辦加工廠,為鎮上企業配套加工小五金。 青正村上百戶村民利用家前屋后興辦加工企業。從此,位于老湯正公路北延段的正余鎮青正村成為久負盛名的小五金生產基地。
記者走進3組村民陳勇強的生產車間,眼前一派繁忙景象,20多名工人忙而有序地做著流水線上的工序,墻上掛滿了各種小五金樣品鉗子、螺絲刀、鋼鋸、切割片……陳勇強指著一堆小零件說:“這些小玩藝是為機電配套的。”陳勇強以前與妻子開影樓,收入還不錯,2009年,他看到附近不少村民加工小五金發家致富了,就果斷地關閉了影樓在自家樓房里辦起了加工廠,沒想到生意接踵而來,第二年就擴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現在年收入超20萬元。
小五金加工除了培育了一批小老板,還增加了其他村民的收入。今年63歲的老黨員張有忠通過村里介紹到小五金工廠做搬運工,月收入4200元。像張有忠這樣為小五金工廠打工的村民青正村就有五六百人。還有一部分村民利用農閑時打打臨工。據趙志平介紹,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6萬元。
去年青正村村營收入超30萬元,趙志平說,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小五金加工企業。11組村民張志林租用老村部作廠房每年租金2萬元,一部分企業租用村集體變壓器等上交管理費5萬元,企業利稅返還有5萬元。
來源:海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