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鷲峰腳下的貝家花園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大約100年前,法籍醫生貝希業修建了這座山莊。貝家花園原本林木蒼翠,奇石林立,景色秀麗,如今卻在人跡罕至的山中逐漸荒蕪。去年,北京市政協委員巨勇在探訪貝家花園后建議,應盡快加以修繕,讓這個中法人民傳統友誼的見證再放異彩。而在昨日,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委了解到,北京已正式啟動修復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該史跡群是北京4個名城保護試點之一。其中,著名的貝家花園又是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完成保護規劃和修繕方案。
原本工程機械是建設的主力軍,但是在這樣細致的史跡修繕工作中,筆者想體型過于龐大的工程機械應該是幫不上什么忙了。如果說在這樣的工程中還有工程機械存在的一絲用武之地,那也就是在真正的修繕工作開始前,工程機械可以用來把貝家花園周圍的荒草藤蘿都鏟除干凈。一個沒有工程機械什么事兒的工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貝家花園的歷史。
【貝家花園淵源】
貝家花園建在海淀區蘇家坨鎮北安河村西幾里許的牛鼻子山山坳里,陽臺山峰麓下。
民國年間,有一位法國籍醫生貝熙業(bussiere)又譯作貝西爾(boussier)來到北京,他生于1872年,卒于1960年,法國人,1912年40歲來到中國,先是在法國駐華公使館任醫師,后又在東交民巷開設醫院和從事醫療活動,并在協和醫院當醫生,還擔任過北堂醫院院長、燕京大學校醫、震旦大學醫學院院長等職。貝大夫醫術高明,精益求精,內科、外科均能診治,為舊時北京很有名氣的一位醫生。1920年利用庚子賠款創辦的北京中法大學建立后,貝熙業曾任中法大學董事會董事,法方首席代表。1954年返回法國。
約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貝熙業的一位女兒患了肺病,其中國妻子又身體虛弱,作為醫生,他深知山區空氣新鮮,地僻幽靜,是理想的療養之所。清新的空氣更有利于女兒病體的康復。貝大夫因此選中了京西陽臺山鷲峰腳下一個叫做牛鼻子山的地方,這片山場原是北安河村閔家的私產,從東向西形成梯田狀,有一層層高臺地。這里春天山花爛漫,夏天水碧山青,秋天黃葉、紅葉遍山,加之林木蒼翠,奇石林立,山泉淙淙,景色十分秀麗。貝大夫與閔家簽訂了99年的租期,建立起了這個帶有南歐風格且中西合璧的別墅山莊,以便工作之余來此休息。人稱“貝家花園”。
貝家花園建在山勢起伏的山巒上,花園整體布局以歐洲古羅馬城堡式結合中式建筑修建而成,全園別墅為依山勢建造的三組建筑布局而成。
【如今荒蕪中的貝家花園】
貝家花園修建在山勢起伏的山巒上,山莊分三部分。
在“牛鼻子”山上有一座城堡式三層樓石樓,坐西朝東呈四方形。正門朝東,安裝了鐵門兩扇,門額上嵌有30公分長、20公分寬漢白玉橫額一塊,上書“濟世之醫”四個大字。城堡墻體采用西山出產的花崗巖石壘砌而成。每層有長方形窗欞各三扇,窗框四角用四塊石條砌成。西面有平臺,朝南有門,門內設石階,南面有涼臺,臺南北有石級可上。這座城堡,宛似歐洲古羅馬城堡。
另一處是貝家花園的主樓“北樓”有噴泉等景點,是京西其他諸私家宅園中很少有的。主樓兩層,樓頂為大式歇山頂,箍頭出脊獸筒瓦。主樓西部四間為居室,客廳東部一間設有轉角廊,為暑季納涼之處。樓西北角建有三層方形城堡一座,建筑形式與山下相同,中西結合的建筑形式很新穎。樓西側壘砌高臺一座,臺上建有座北朝南的中式歇山頂小房兩間,前出平臺,此為附屬建筑。
從北樓下山轉過山坡折向西南,山勢豁然開闊,建高石臺一座,臺西靠山處有坐西朝東歇山頂五楹廳堂一座,前出廊,南北各有稍間兩間,檐枋繪制蘇式彩畫,朱紅色立柱,臺面墁砌菊花紋方磚,臺四周砌女兒墻。在廳前中央置圓形漢白玉雕花花壇一個,造型精致。從臺上向山下極目遠眺,可見平疇崗埠、田園農舍,炊煙裊裊,景色極美。這里是園中建筑的另一部分,名曰南臺。由此沿園路下山,折而北,過山澗,即到達鄰近的楊家花園。
貝家花園整體布局是以歐洲古羅馬城堡式結合中式建筑修建而成。全園由三組建筑構成,北樓古樸典雅,南臺秀麗清幽。園區山地面積很大,主要以山景為主,以石景取勝,充分利用自然山態之美,因地制宜建園,展現了建筑依托自然山林的風姿。山路轉折,景區雖較疏散,但給游覽者在林間徜徉,有景可賞,達到尋景探幽的極美意境。
今天的貝家花園,雖已在茂林中逐漸荒蕪,但花園的基本構建尚存,帶游廊的樓閣別墅、園中的噴泉、藤蘿架和碉樓……都還完好。它就象一位幽居山林的隱士,在半山一片密樹繁花的濃蔭里,守護著一段歷史的記錄,沉浸在往事的漫漫追憶中,默默地期待著與尋古探幽游人的對話。
來源:慧聰工程機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