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大蒜、馬鈴薯、蔬菜等,種植面積476萬畝。相對于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1%,經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還不足50%,尤其是種、收環節,有的才剛剛起步,有的尚是一片空白,經濟作物機械化已成為制約濟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
“自從5月15日全市大蒜機收現場觀摩會后,大蒜收獲機就供不應求!”5月25日,記者來到金鄉縣高河鎮高河村,騰飛牌大蒜收獲機的經銷商代長軍高興地說,“到現在,我已經賣了七八百臺機器了,而且早就斷貨了。”
為推廣大蒜機械化收獲技術,5月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8家大蒜收獲機生產廠家將自家的大蒜收獲機帶到觀摩會亮相,還開展了不同機型的機械收蒜比賽,引來眾多群眾圍觀。大蒜收獲機的火爆正是近年來濟寧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的縮影。
小型機具銷售火爆
“我代理了幾個牌子的大蒜收獲機,此前一年也就賣幾十臺,這幾天就賣了一千臺,實在沒想到!”金鄉縣海燕農機配件銷售有限公司經理程海燕說話聲音有些嘶啞,“除了賣機器,還要去田里給大家調試、講解,這幾天忙得喉嚨都啞了。”
正如程海燕所說,今年大蒜收獲機這類小型機具的售賣呈現井噴趨勢。蒜農李大姐算了一筆賬,雇人挖蒜,人工費一畝地需400元左右,每人每天干兩三分地。但用收獲機,每人每天能收十幾畝。這筆賬算下來,農戶購買收獲機的熱情自然十分高漲。
“收獲機大受歡迎并非偶然。”金鄉縣農機局副局長張以緒認為,近年來從市到縣都在推廣經濟作物機械化,大蒜收獲機已經成熟,蒜農也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這次觀摩會正好起到催化劑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現在金鄉推廣的大蒜收獲機有5000多臺,機收面積能達到近10萬畝。
大蒜收獲逐漸走向機械化,泗水縣的土豆、花生早就用上了收獲機。泗水縣農機局副局長孫啟龍介紹,泗水近年來收獲機械發展迅速,目前全縣共有薯類收獲機238臺,尤其是土豆收獲機,基本上每家都有。雖然小型機具發展快,但大型機具數量有限,花生聯合收獲機全縣也只有4臺。
泗水縣星村鎮南頂村村民張慶友家就有一臺聯合收獲機,是前年購買的,除去購置補貼共花費5.8萬元。他現在給別人收花生,每畝地收費140元左右,頂多3年就回本了。“現在每年都會提前接到不少訂單。”
泗水縣豐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洪龍購置了8臺(套)農用機械,大型小型都有,他流轉了240畝地,利用機械種植省時省力。“要是人工種植,這些地從種到收需要耗費800個工時,但用機械只要300個就夠了。”
“泗水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在41萬畝左右,數量不少但地塊分散,一塊地也就三五畝,想推廣大型機械難度比較大。”孫啟龍說,“要想實現經濟作物機械化,不僅糧食作物要推動土地流轉,經濟作物更是要推進。”
農機農藝結合是關鍵
“花生是4月10號左右開始種植,八九月份收獲的時候雨季還沒有過去。趕上下雨,機器下地可就難了。”孫啟龍解釋說,“所以現在農業部門都鼓勵村民晚種10天,推遲收獲期。”
雖然機械化收獲確實省工省時,但由于機器對土壤要求較高,太干太濕不利于機收。“所以我們一直提倡,要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首先要做到農機農藝相結合。”孫啟龍說。
就大蒜來說,各地農戶種植習慣不一樣。金鄉和魚臺都是蒜棉套種,有的蒜農套種了西瓜。各地在壟距、行距上也不一致,金鄉本地就有5行、6行之分,間距在18-20厘米間。種植模式不同,收獲機也得相應改變。
“如果能統一規范就簡單多了。”張以緒同樣提到,農藝部門在最初就統一規定好種植模式,壟距和行距,或直接采用機械種植,這樣收獲就省事多了。
“只有統一、規范的種植模式才能提高效率,這就需要農機農藝部門協調溝通好。”張以緒說,此前雖然也和農藝部門協作過,但還未形成明確的制度。他認為應該建立起農機和農藝協作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模式,不斷引導農民統一經濟作物品種、播期、行距和管理方式,為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創造良好條件。
“土專家”亟需政策助力
在觀摩會參展的17家企業中,廣州吉田農業機械設計公司的吉田大蒜聯合收獲機十分搶眼,與其他簡單的大蒜收獲機不同,該機器從挖掘、去土、輸送、對齊切果、裝箱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會后,該機器的研發者王成文接到不少訂購電話,但目前除了參展的兩臺機器外,他沒有資金繼續生產。
王成文介紹,該機具是考慮到套種模式而研發的,耗費五六年時間,投入近兩百萬元。雖然機器成型了,推廣卻是個難事。“資金是最大的難題,此前也想找大企業合作,但還沒有結果。”王成文坦言。
采訪中記者發現,此次參展的機具絕大部分是農戶自己研發。雖然機具大受歡迎,但沒有生產、推廣許可證的機具無法申請購置補貼,這也讓其推廣受到了阻礙。金鄉縣胡集鎮張魏莊村張雷和張中良研發的wsj-06型大蒜收獲機目前就面臨這一問題。
研發時考慮到當地為粘性土壤,土質硬,張雷和張中良專門對機器作了改良,避免了作業時驅動輪對蒜頭的碾壓,為此他們還申請了專利。但現在他們卻遭遇麻煩:價格高、仿造率高。“機器價格在4000元左右,沒購置補貼,很多人都嫌貴。”張雷說,成熟的產品還沒推出去,卻在不久前發現了高仿品,讓他頭疼不已。
張以緒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他介紹,目前經濟作物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但機械研發費用高,且容易被模仿,大型農機公司不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在機具研發上。而市場上的正規機具,沒從種植實際出發,適用性上還比不上“土專家”組裝的產品。目前金鄉自己研發大蒜收獲機的“公司”就有11家。
眼前的另一問題是,如何給這些收獲機拿到“身份證”。據了解,機具想要獲得生產許可證就得到省里作鑒定,但鑒定結果往往要一兩年。而想納入購置補貼,第一年申請,第二年才能進行鑒定,第三年才可能納入補貼,這樣下來,即使納入補貼,該機具市場需求可能已飽和。“想要推廣好,就要縮短鑒定時間,擴大補貼范圍。”張以緒建議。
“要實現農業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是關鍵!”濟寧市農機局局長張玉民說,以大蒜為例,全市大蒜全部采用機械化作業,每年可節約成本6億多元。今年濟寧提出“到2015年,全市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超過65%”,為達到這一目標,市政府每年將拿出1000萬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經濟作物機械化創新示范基地,力爭五年內建設100個。在農機農藝融合上也將加大力度,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組。
“相信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實現會將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對于城鎮化的推進有相當意義。”張玉民充滿信心地說。
來源:大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