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過后,蘇州又進入犁田插秧的農忙時節。昨天,在位于吳中區臨湖鎮陸舍村的稻油輪作生態農業先導區內,首批1760畝水稻田開始插秧了。由于實施土地規模化經營,并采用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比往年提升了近30倍,僅需15人下田作業。
記者昨日在這個生態農業先導區內看到,農民正在水田里進行水稻機械插秧。隨著插秧機“走過”稻田,一排排行距、株距均勻的秧苗快速地插進水田里。不到半個小時的工夫,1畝多的稻田里“立”起綠油油、整齊的禾苗……“這家伙比手插快多了,以前人工插秧,最熟練的農民只能一天插一畝地,現在機器來了,一天插30畝還輕輕松松。”當地農民說。據悉,今年陸舍村共購置了9臺插秧機,預計在20天內完成1760畝水稻的插秧工作。
“以前種田是追求產量,現在我們要質量。”陸舍村黨總支書記邱建明告訴記者,越來越高的生產成本,決定了本地大米必須走高端路線,所以今年先導區將全部種植優質高產品種“南粳46”。在生產上使用綠肥、有機肥代替化肥,并控制秧苗密度、加強田間管理,將每畝水稻的產量控制在1000斤以下,確保大米品質好。
據悉,這個稻油輪作先導區位于蘇州太湖邊,除種植水稻和油菜外,還規劃建設了蟹塘、生態林,以及水車群、生態農莊、小橋流水等具有太湖魚米之鄉標志性的特色景觀,建成后將再現稻—魚—蛙共作相成的江南魚米之鄉特色意境。
來源:城市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