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鄧晶琎
自從用58臺自動化機器取代了140多名注塑工,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億電氣”)注塑廠廠長毛正平的工作愈發得心應手。
11月26日,在邵東縣的東億電氣注塑車間,毛正平向記者介紹,邵東縣去年從沿海引進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東億電氣“量體裁衣”制造了一條自動化生產線,應用于打火機注塑工藝。
“現在,一個車間只需幾名工人配合機器操作,勞動強度降低了,效率大大提高了。”毛正平說。
近年來,以“機器換人”為代表的智能化升級,正為邵陽這個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注入強大新動能,助推“邵陽制造”邁向“邵陽智造”。
“邵東貨”插上了智造“翅膀”
3d打印出來的漫畫人物、會行走的智能箱包、自動感應式打火機……11月26日,在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琳瑯滿目的新奇產品吸引了記者一行的目光。它們都產自邵東。
“邵東貨”曾一度被等同于“廉價低端”,是什么讓“邵東貨”變身成了“高新奇”的精品貨?
記者在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內的生產車間找到了答案。
這里的一臺臺自動化設備前,只有幾名技術人員在操作著精密的儀器,生產緊張而有序。
“我們主要為傳統制造產業提供智能裝備快速加工服務,邵東當地的打火機、小五金、皮具箱包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朋飛介紹,打火機龍頭企業東億電氣的自動化生產線,正是與該研究院合作而成。
2017年1月,邵東縣委、縣政府從廣東佛山引進組建了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研究院既是一個服務于傳統制造業的快速加工技術服務平臺,同時也為引入機器人、自動化、3d打印等智能制造企業入駐邵東提供基礎配套。
目前,研究院內設有深孔鉆精密加工區、精雕精密加工區、真空熱處理車間、鏡面火花加工區等功能區;擁有大型加工設備4臺、高速精雕機器12臺等高端技術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60余人、專業設計團隊20余人。
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書奇告訴記者,2017年,東億電氣通過與研究院合作,實現了“機器換人”,在勞動用工減少80%的情況下,產值卻同比增長了40%。
打火機行業轉型成功的經驗被邵東縣委、縣政府“復制”到皮具箱包、小五金、印刷等傳統行業。
依托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邵東縣去年成功引進了飛拓自動化、中捷精密、先臨三維、蓮花無人機、億智軟件、盈峰節能等21家高新技術企業。這些新引進的企業與皮具箱包、小五金等邵東傳統行業合作,為產業升級發展打開了技術枷鎖,幫助完成了現代化改造。
2017年,邵東縣實現年產打火機115億只,注塑打火機占全球市場份額70%;年產工具小五金3億套件,70%以上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及港臺地區;書包占全國市場份額70%,暢銷俄羅斯、巴西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
邵商返鄉青睞“智能制造”
27日,全球邵商大會召開。這兩天的邵陽格外熱鬧。
“這么多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邵陽,太震撼了。”這是客商唐凌波參觀邵陽經開區后的感受。
唐凌波是武岡人,在廣州經營一家科創技術服務公司。他說,邵陽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園區很多企業實現了工業4.0制造,產業轉移已初具規模,逐漸成為大家爭相投資的沃土。他此次過來考察產業集聚情況,希望能在家鄉投資。
而在唐凌波之前,早已有越來越多的邵商返鄉,圍繞智能制造等產業投資興業。
位于邵陽經開區的亞洲富士電梯邵陽生產基地,機器人生產線正在生產電梯箱門。幾塊304不銹鋼板被一臺機器人抓取后,再經過另外3臺機器人的“傳遞”,幾分鐘后“變成”了一塊電梯箱門成品。
“這里只需要2個人操作編程就可以了,過去一條生產線需要近80人。”亞洲富士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要輝是邵陽縣人,他說,企業在深圳坪山已經耕耘了十幾年,近幾年邵陽發展特別快,因此決定把擴建的生產基地選擇在了自己的老家。
“對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回老家也算是一種反哺,希望它能建設得更好。”王要輝告訴記者,目前公司邵陽生產基地的高管中,有近三成都來自深圳總公司。隨著今年底懷邵衡鐵路通車,邵陽去深圳的高鐵車次將更多更快,兩地間的交流將更加便捷。
在《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總體方案》中,特別提出了要發揮邵商在開拓東南亞市場的積極作用,積極參與東盟區域合作。而亞洲富士電梯邵陽生產基地于今年剛建成投產,就有了多家東南亞企業的訂單,下一步將積極拓展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南非市場。
更多邵商返鄉,將目光鎖定了智能制造、先進裝備等領域。
來源: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