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第三屆“大足杯”工業設計大獎賽正式啟動,面向全國征集刀具、日用五金、創意五金、小家電等設計作品,被業界稱為大足五金吹響“再戰江湖”的又一次號角。
這項大賽,前兩屆評出了56件獲獎作品,有部分作品已投入產業化生產,給大足五金注入了一定活力。即便如此,面對江浙、廣東及海外五金產品的沖擊,大足五金雖然有著深厚的產業基礎,發展卻步履艱難,至今沒有一家拳頭企業,也沒有一個響亮的品牌,要想發展壯大,路在何方?
產品低端 一把菜刀賺4元
5月29日上午,大足區龍水鎮明友鋼具車間內,幾名鍛打工人用鐵錘一下下打磨著菜刀,并不時檢查刀口的平整度。不遠處,擺放著剛鍛打完成的近百把半成品菜刀,正在冷卻。負責人陳明友介紹,要確保“刀口薄、刀背厚”的大足刀具傳統品質,少不了手工鍛造。
“在龍水,像我們這樣的公司約有七成,剩余的就是小作坊,生產工藝普遍比較落后。”陳明友告訴記者,今年3月,在大足工業園區的組織下,他帶著自己的五金產品參加了在德國科隆舉辦的世界級五金展覽,從中發現了差距——以刀具為例,國外(尤其是德國)參展的刀具幾乎全部是全程高精機械化作業,熱處理加工工藝采用的是更先進的冷凍方式,刀刃非常鋒利,外觀也漂亮。
“像德國‘雙立人’這樣的國際品牌,以其優質的鋼材原材料和先進的加工工藝,成就了它好看的外觀和比普通刀具更長的使用壽命,因此能占據世界中高端市場。”大足區科委副主任盧云飛說,在國內,江浙、廣東、山東等沿海五金企業如今也大都是全程機械化生產,規模大、成本低。
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出的產品擠不進高端市場,低端市場競爭又非常激烈。以明友刀具為例,一把普通的菜刀市場價格為15—18元,利潤僅4元左右最高端的菜刀每把雖能賣到100多元,利潤20%左右,但市場銷量非常有限。
盛極一時 發展后勁不足
上世紀90年代,大足曾與浙江永康、廣東陽江并稱“中國三大五金之鄉”。事實上,自唐昭宗乾寧年間起,大足五金便與大足石刻相伴而生,在歷史上盛極一時。
為何現在后勁不足?大足五金商會會長羅輝倫告訴記者,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到沿海購買相對便宜而劣質的原材料,造成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影響了整體聲譽。
“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敢于‘走出去’的少,品牌不響。”羅輝倫直言,近年龍水五金專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嚴重匱乏,外觀設計落后,工序更新緩慢。我們還在用小作坊作業時,沿海等地同行幾乎全程采取高精機械化作業,關鍵工序更是采用氮化處理,工效快、質量好。品牌方面,以刀具為例,大足就沒有“陽江十八子”這樣的“領頭羊”,目前僅有“寶頂”、“精忠”等10余個市內著名商標,沒有能叫響全國的品牌。
出路在哪 科技創新是關鍵
大足五金要發展壯大,出路在哪?
“關鍵在于科技創新。”盧云飛舉例說,在“大足杯”五金產業設計大賽中,已有一些獲獎作品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如該區百斯特刀具批量生產的金屬鏤空“觀音書簽”,將五金與旅游結合,并在石刻景區附近設大賣場,在酒店設展廳,發展直營店,賣的都是中高端刀具和日用五金產品,每年能吸引六成左右大足石刻游客,效益可觀。
為提升大足五金的科技含量,該區政府引導企業先后與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西南大學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由這些機構提供技術咨詢、產品設計等服務。
“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才是王道。”羅輝倫認為,對企業而言,要在有限的市場內做大做強五金產業,首先要轉變觀念,“走出去”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
另一方面,政府在扶持五金產業時需加強針對性和服務性。羅輝倫建議,應抓大扶小,對重點的、有帶動效果的、創新技術性強的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同時引導企業積極申報專利,做精產品。此外,針對人才匱乏問題,政府要想辦法為企業留住更多實用人才,同時改善土地、融資、物流、基礎建設、公共平臺、技術服務、審批等軟環境,大力引導行業抱團發展。
來源:重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