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圓桌會議上,來自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知名學府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專家圍繞新能源汽車節能續航、輕量化制造、提高安全性等方面議題深入交流,提出專業意見。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廣東省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蘭鳳崇從輕量化和汽車安全性上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因為電動汽車的電池大幅增加了汽車重量,傳統汽車生產所用到的材料和工藝難以滿足要求,電動汽車應用材料、工藝和結構設計都需要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才能在滿足汽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實現電動汽車輕量化。他表示,目前很多電動汽車采用了采用鋁化材料,今后電動汽車采用多材料結構將是大趨勢。“肇慶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主導產業,除了關心電池、電機、電控這些核心部分外,還應當提升整車整合能力。”
蘭鳳崇還表示,今年以來,發生了多起電動汽車自燃的事件,目前電動應提高對車載電池的安全性能的關注,車企應當模擬不同路況,對車載環境下的電池安全性進行檢測,依托檢測數據,優化汽車安全設計。
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能源與環境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寶華則認為,鋰電池技術決勝未來。“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要素。”他表示,我國從“十五”到“十三五”,動力電池經歷了起步、發展、調整、升級等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動力電池發展需要大量的投入研發,起碼要扎根發展10年才有收獲。”
對于未來,李寶華說,在國家大力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市場對高端鋰離子動力電池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關鍵負極和導電劑等材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產業鏈配套完善,行業人才聚集,已經形成了一條從上游四大材料到設備、電池、整車制造、充電樁的鋰電產業鏈。此外,便利的交通、地方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市場空間廣闊等因素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動力電池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來源:國際能源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