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江蘇省興化市周奮鄉時堡村的農田里,3臺高速插秧機來回作業,所過之處,“冒出”一行行嫩綠的秧苗。“這片大田共110畝,今天將全部插完。”周奮鄉農技站站長、宏迪育秧合作社副理事長王志勇說,這是一塊樹木砍伐后的讓茬田,由村民趙根來承包,栽植的是遲熟晚粳水稻秧苗。
“行是行、株是株的,一棵也不缺。”沿著田埂檢查的趙根來說,宏迪合作社與他簽訂了水稻機插服務協議,栽插時保證秧苗16至20天苗齡、3至4片葉齡,畝栽足1.6萬穴以上、苗數5萬以上。育苗前他向合作社按畝100元預付秧盤訂購費;機插結束經驗收后,補足每畝170元的秧苗費及機插費。
“今年,農戶與育秧合作社簽訂的機插面積共1.63萬畝,實現了全鄉機插秧面積全覆蓋。”王志勇說。
“周奮鄉水稻機插秧推廣實現全覆蓋,是興化市乃至泰州市首個水稻機插無盲區的鄉。”市農業局副局長李炳維說,機插秧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難點,這一難點在經濟薄弱的周奮鄉率先攻克了。
農技員做示范承包田作“試驗”
周奮鄉機插秧始于2006年。當年春季,鄉農技站購買了2臺步進式(手扶)插秧機。插秧機開回來了,但卻沒有一個村愿意試驗。鄉農技站的8名農技員便將自家承包田作為試驗田。由于插秧機漏秧嚴重,加之秧苗不太健壯,影響了機插水稻產量。當年秋季,機插水稻畝產量與“水直播”產量持平,均為1050斤左右。一些農戶就認為機插秧又做秧池,又要耕田、耙田,沒有“水直播”省事。
針對育秧過程中營養土缺少“營養”而造成秧苗弱小的問題,第二年,鄉農技站采用河里的淤泥制作營養土。這一年,采用機插的水稻田單產突破了1100斤。而由于寒潮提前來襲,當地“水直播”稻單產才七八百斤,且籽粒不飽滿。
“如今,采用由市土肥站發明并獲得專利的育秧基質,比營養土質量高多了,特別便于機械化播種和機插,育出的秧苗都是壯秧,機插后返青快、分蘗早、有效分蘗多、產量高。”王志勇說。
選擇試點村實現全覆蓋
“只有讓農戶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機插秧推廣才能被大家自覺接受。”王志勇說,他們首先選擇外出務工較多的西寨村開展試點。
西寨村共1300畝水稻田,自2008年始,全部實行了機插。“我家6畝水稻田這些年全是合作社機插,產量比‘水直播’高,同時還省去了很多的麻煩。”村民仲永愛說,“水直播”稻田需人工拔草,而且要反復拔。有一年,為拔田間雜草,她曾接連兩個月多次請假,而她一個月務工收入有2500多元。
西寨村316戶、650個勞力中,有400多個勞力在外從事建筑裝潢業、90多名婦女在制衣廠打工。“機插秧確確實實給我村農戶帶來了極大的利好,所以農技站前來試點時很受歡迎。”西寨村支書居明升說,機插秧產量高,又不誤工,全村每年因此可增加收入25萬元。
今年4月下旬,斜溝村支書馬成云受農戶委托,特地約請合作社去村里簽訂機插服務合同。“一天時間,130多戶全部與合作社簽訂了合同,累計機插大田面積720畝。”王志勇說。
斜溝村村民大多從事水產養殖,是全鄉最后一個未能實現機插秧全覆蓋的村。去年,合作社對愿意機插的農戶,采取耕、耙、插一條龍服務,并免收耕耙費用,同時承諾單產達不到1200斤的免收機插服務費。村民馮志宏家的30畝田一半搞“水直播”、一半作機插試驗,結果,“水直播”平均單產1020斤,機插田塊超過1300斤。收獲時,心存疑慮的馮志宏終于相信機插秧了。
培植農機戶機手收入高
機插秧的推廣在于有一支嫻熟的機插隊伍。2007年,由周奮鄉農技站牽頭,成立了集育秧、機插為一體的宏迪育秧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50人,擁有高速插秧機39臺、步進式插秧機6臺、作業船2條,日機插能力1800畝。
“這些農機手大多都是先到合作社開插秧機打工,然后租賃插秧機,在賺了錢后再購買插秧機。”王志勇說,一個“秧場”15天,一臺高速插秧機可掙2萬元,如果跨區作業收入則更高。
“我能有現在的事業,全靠合作社的幫助。”合作社社員、農機戶胡利宏說,6年前,他被合作社聘為機插手,邊學技術,邊賺錢,一年時間,他便成了一名老練的機插手。第三年他購買了一臺步進式插秧機,今年3月,他自己花2.6萬元,加上各級補助,又購買了一臺價值8.9萬元的高速插秧機。胡利宏說,兩臺插秧機,他自己開一臺,另一臺雇工,一個“秧場”的純收入可達3萬元。
王志勇說,為讓社員多掙錢,合作社將在去年跨區作業4000畝的基礎上,今年再增加2000畝。目前,他們已與連云港農場達成了作業意向。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