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經歷爆炸性增長之后,工程機械行業在今年以來呈現出的持續低迷狀態讓業內人士心憂不已。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國內裝載機實現銷售13.8萬臺,同比下降28.1%挖掘機實現銷售9.3萬臺,同比下降37.1%輪式起重機實現銷售1.7萬臺,同比下降38.8%工業車輛實現銷售22.6萬臺,同比下降7.3%……
在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工程機械行業的持續“降溫”也并非無跡可尋。一方面,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年初中國經濟也呈現出下滑趨勢,政府對于基礎建設等投資力度的相繼放緩致使嚴重依賴投資的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不旺;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秩序的紊亂,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在工程機械行業屢見不鮮,尤其是今年以來為了促進銷售,工程機械行業甚至一度出現非理性的低首付、零首付現象,真正的現金流卻始終未形成,而這又使得資金鏈進一步繃緊。
建筑機械行業的“起重之鄉”河南長垣縣面臨低端市場競爭的問題,“挖掘機之都”江西廣豐縣面臨經濟末路,在低端產業發展遇挫時問題都出來了。
起重之鄉長垣政府干預救贖重組是否有出路
長垣是全國聞名的起重機之鄉,但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增速放緩和行業內同質化競爭的雙重擠壓下,昔日遍地開花的起重機企業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大浪淘沙的進程。重組,又一次成為繼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拯救起重機行業的利器。再一次到了政府的救贖時刻,為此,長垣出臺了更有力度的激勵政策。
還記得在2009年年初,長垣縣曾經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通過3年時間,將當地130多家起重機企業整合為8~10家,并制定了《長垣縣起重裝備制造業戰略重組實施方案》、《長垣縣人民政府關于振興起重裝備制造業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力求推動全縣起重行機業的集約化、集團化發展。
當年,河南省礦山起重機有限公司吞并兩家同行,河南衛華集團收購了3家公司,新鄉市礦山(集團)起重機有限公司與16家本土企業聯姻和姻等,均能看到地方政府“看得見的手”在發力。
簡單地重組,并不能使1+1>2,走產業升級、產品升級之路,才是長垣起重機行業做強的關鍵。理應承認,在行業低谷期,是推進企業重組重要的節點,一是企業估值大幅降低,二是小企業主經營意愿大幅下降,二者均成為重組的合理理由。而重組也是地方政府的共識。
因為重組能夠改變“小而全、散而亂”、“一業獨大”的產業狀態,消除企業之間同構化的產品競爭,發揮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可以引導中小企業與之協作配套,實施經營效率的提升。不過,重組能夠解決的課題是企業規模由小到大的問題,事實上,1+1=2的規模效應帶來的企業運行效率未必有一個小企業轉身靈活。
“因為長垣的大部分起重機企業,設計圖紙一樣,生產流程一樣,管理方式一樣,銷售模式一樣,服務理念一樣,競爭策略一樣,廠容廠貌、廣告宣傳也一樣,甚至連企業名稱都近似。”仿冒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甚至是殺手。一家企業生產出一種新產品,如果市場銷路好,大批同類企業就蜂擁而至,血拼成本,直到把利潤榨干。
嚴重同質化、惡性競爭、產品低端化、附加值低等問題并非一個“重組”能夠解決的課題,或許這是自2009年政府啟動重組至今收效不巨的成因。
當然,重組推進難還有企業控制權的博弈。2010年,隨著宏觀經濟好轉,長垣起重機行業之間的內部重組擱淺,其內在原因就是,起重機老板內心深處“寧當雞頭不當鳳尾、怕讓位、怕丟權、怕別人控股”的心態作怪。
走產業升級、產品升級之路,才是長垣起重機行業做強的關鍵。事實上,有業內專家并不看好長垣起重機行業內部的重組,因為不同的企業捏合到一起,純粹的規模合并,未必能達到最優效果。大企業大集團需要企業內生性發展壯大,而非簡單的并購重組。
中國挖掘機之都走到末路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的挖掘機之都走向末路情況。江西廣豐,一個至今都沒有形成挖掘機產業集群的內陸縣,“無中生有”打造出了一個“挖掘機之都”,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軌跡,被譽為“廣豐現象”。從幾臺機械小打小鬧到7萬多臺的“鐵甲軍團”,廣豐挖掘機如今的保有量占全國總量的1/10,挖掘機市場帶動的勞動力超過20萬人,1/3廣豐人靠挖掘機致富。
然而,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趨緩、國內房地產宏觀調控深入、各地挖掘機需求趨于飽和,靠工程吃飯的廣豐人開始攬不到活、還不上款,無數挖掘機閑置在縣城各處,在溫潤的江南丘陵上等著生銹。
貨款拖欠事件不可遏制地蔓延開來,廣豐人十余年在挖掘機圈子里樹立起來的信譽急轉直下。收不回錢、賣不出機器的廠商代理商,紛紛退出廣豐,人去樓空。仿佛一夜之間,瘋轉了20年的造富機器突然停止了轉動。剛剛過去的輝煌好像是一場幻覺,給那些為迅速致富而輟學開挖掘機的年輕人留下了一個個難解的問號,也給地方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打工經濟”創造的發展奇跡如何才能穩固?
低端產業如何突圍
類似于這種低端產業集群還普遍存在于我國紡織服裝、皮革、玩具、五金、小家電、汽配產品、塑料制品、化學原料等各個行業中。
我國產業集群被鎖定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既有要素稟賦的客觀原因,又有我國企業家心智不適的主觀原因;既是外部的全球價值鏈治理者的封鎖與控制所致,又是內部的集群能力不足造成;既是我國制度缺失所引發,又是我國政府不理性的政績追求所促使。
有外國學者把發展中國家集群產業升級路線概括為“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的序貫過程。其基本邏輯是:在國內形成一條研發、設計、制造、品牌、營銷的國內價值鏈,在國內價值鏈內部,東、中、西部企業之間的企業按比較優勢進行國內價值鏈分工,國內具有一定技術勢力和市場勢力的領先企業專注于研發設計、品牌運營和產品營銷等環節的活動,并依靠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培養和建立起自身在技術研發、品牌運營和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和優勢,以此實現國內價值鏈上的功能升級。
待時機成熟后,再利用在國內市場所形成的強大技術勢力、市場勢力、品牌勢力向全球價值鏈延伸,進而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功能升級,最終完成全球價值鏈的整個升級過程,實現我國產業集群突破低端鎖定,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目的。
來源:中國建筑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