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北區慈城鎮,中山路與西經堂弄的交叉口有一座古宅。慈城地方文化研究專家錢文華經過11年的考證,終于揭開了這座古宅的“身世”之謎:它是明萬歷十七年(1589),江陰縣尉王文錄告老還鄉后建造的私人家庵———幽隱經堂。
昨天,天一閣博物館副館長章國慶向記者證實,此古宅為明清轉型期的建筑,“在寧波城區,我還從未見過此類型的建筑。”
旁邊的小巷因“幽隱經堂”而得名
錢文華是地地道道的慈城人,早年就住在離幽隱經堂不遠的永明路上。“以前,當地人一直把這座老房子叫做報德庵。”錢文華說。直到2002年,錢文華內心漸漸地產生了一個疑問,“這座房子的房梁與慈城另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間的建筑———甲第世家有點相似,那么,這會不會也是一座明代建筑?”
為此,錢文華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在清光緒《慈溪縣志》中,他終于找到了答案:此縣志中選載了經堂主人王文錄的六世從孫王信寫于清乾嘉年間《重修幽隱經堂記》一文,文中較詳盡地介紹了六世伯祖王文錄及經堂的來龍去脈。
而其中“幽隱經堂俗名西經堂,吾六世伯祖甬溪公晚年習靜之所也”這一句話更是讓錢文華恍然大悟,“緊靠古宅的其中一條巷子就叫西經堂弄,原來是因幽隱經堂而得名。”
根據大量的史料,錢文華也詳細地勾勒出了幽隱經堂的變遷軌跡:幽隱經堂在明萬歷十七年建好后,至清乾隆間的二百余年一直是王氏家庵。后來六世從孫王信發現經堂“已旦夕就圮”,就發動族人進行搶修,爾后經堂“頓改舊觀”。又過80年,經堂后殿在太平軍攻占慈溪時遭燒毀,唯“前殿獨存”,即經堂主體建筑大殿幸運保存下來。清末民初王氏式微,而在上海經商的稽氏家族發財后,回家鄉買下經堂及其周圍的空地,把幽隱經堂改名為稽氏家庵,對外又叫“報德庵”。
《王氏宗譜》上有原始建筑圖紙
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錢文華確信此古宅正是傳說中的“幽隱經堂”。
2008年,錢文華去慈城黃山村訪問,偶然得知當地一村民藏有一套1921年刻印的慈城《王氏宗譜》。
翻閱《王氏宗譜》的結果讓他欣喜不已:這套宗譜上,不僅記載有王文錄列傳,在卷首甚至還繪有幽隱經堂全圖(此圖根據老譜原圖重印)、王文錄的畫像,以及慈城南門外王文錄墓圖。
記者發現,王文錄列傳中詳細解釋了幽隱經堂為何會被載進《慈溪縣志》的原因:王文錄在江陰做典史時有一個學生叫顧言,此人中進士不久便任慈溪縣令。在其任上六年,王文錄只托其一件事,就是將“幽隱經堂刊入縣志”,此舉是為了防止“后之人盜賣侵沒”。
錢文華告訴記者:“宗譜上存有原始建筑的圖紙,這在寧波并不多見。”這張圖紙清晰地描繪了幽隱經堂的全貌,而經堂門前的一條小路上還有一座橋叫“唐家堰橋”。“老慈城人都知道,唐家堰橋就在中山路上(拆毀于上世紀80年代初),只不過現在已經蕩然無存。這也與老宅所在的地址相符。”
古宅有著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
昨天,記者隨錢文華、章國慶來到幽隱經堂,這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宅隱沒在悠長而又狹窄的小巷內。如果光從外觀上看,古宅并不起眼,甚至略顯破敗。
如今的幽隱經堂成了一家五金廠的廠房。記者進了門,發現古宅分為前后兩進。前一進是門廳,穿過小院,就是大殿。從《王氏宗譜》上所繪的圖紙看,幽隱經堂前后有三進,錢文華告訴記者:“經堂后殿在太平軍攻占慈溪時被燒毀,后沒有再重建。”
記者發現,幽隱經堂大殿略顯昏暗,但也是相當寬敞。抬頭看屋頂時,更是別有一番洞天。頂上木梁古樸而又厚重,看上去有些年頭了,雕梁畫棟的鐫刻盡顯大家風范。
章國慶也向記者揭開了此古宅的“廬山真面目”:“應該為明清轉型期的建筑。”“在明代,寧波的民居明間梁架一般采用偷柱造,而此大殿的梁架形式就保留了明代的典型做法。”章國慶告訴記者,明代建筑進深比較深,“古宅也符合這一特征。”但是,大殿的幾個柱礎,根據章國慶的判斷,有的是明代的,有的是清代的。他據此推測,這可能是清代大殿重修時調換所致。
對古建筑深有研究的章國慶表示,像此類明清轉型期的建筑,“在寧波城區,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對研究明清轉型期的建筑很有價值。”
昨天,本報攝影記者在古宅西廂房的墻壁上意外地發現碑的一角,拂去上面的石灰,赫然出現一塊非常完整的碑,上書“幽隱經堂焰口會田碑記”。“這從實物的角度證實古宅就是幽隱經堂。”章國慶說。
事實上,在慈城,類似幽隱經堂有著“傳奇”身世的古宅并不在少數,“據我所知,慈城還存有數量極多的明清大型古建筑。”只是,讓錢文華憂心的是,究竟誰可一一揭開這些古宅的身世。
來源:中國寧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