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圖為圓滿完成任務的三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后向人們致意。 (新華社 供圖)
在遨游太空15天后,神舟十號飛船終于在6月26日安全返回地球。返回艙于8時07分順利著陸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預定區域。至此,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即將進入空間站工程建設的嶄新發展階段。與此同時,運用在航天飛船上的重要技術成果也將加快向民用轉化的步伐。
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
回顧過去的十余天,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承載著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準確進入軌道。13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宮一號。20日,航天員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23日,指令長聶海勝手動控制神舟十號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航天員再次進駐天宮一號。25日,神舟十號飛船自動撤離天宮一號,開展飛船繞飛等技術試驗。26日,飛船返回艙攜帶3名宇航員回歸地球,天宮一號恢復至長期運行軌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26日國新辦舉辦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上表示,“此次任務整個實施過程堪稱完美,成功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我國將全面進入載人空間站工程建設階段。”
在這一階段,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共取得四大突破。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天服為標志的出艙關鍵技術;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航天員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
與此同時,第一階段任務獲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技術上,形成了應用型的載人天體往返系統,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載人航天研制生產體系和航天員的選拔訓練在軌活動的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陸海天基相結合的測控體系。應用上,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還有這次大家看到的太空授課活動,豐富了科學研究和應用成果。基礎能力上,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基礎,提升了整個航天產業的整體能力,帶動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相關領域的發展。
王兆耀特別稱贊道,“整個任務當中,產品質量優良。”
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提速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未來用于運載航天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將采用全新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在發布會上表示。
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未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能力和任務適應性已經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為進一步加強航天運輸系統的建設,提升進入空間的能力,增強現役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的適應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型譜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家族成員,一個是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另一個是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未來它們將全面承擔我國空間站建設、空間發射的主要任務。”袁潔表示。
據了解,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于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的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這兩型運載火箭將在充分繼承現有運載火箭的成熟技術基礎上,按照產品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思想,從總體設計到分系統設計,從結構材料到單機產品,都采用大量新技術,特別是采用新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也就是液氫煤油和液氫、液氧等無毒、無污染的推進劑,更加安全、可靠和綠色環保。
目前,兩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進展順利,研制成功后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航天技術輻射效應日漸擴大
長久以來,載人航天都是我國高新技術的集中展示。通過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有力帶動了電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紡織多個行業的工藝創新和產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
據統計,自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年來,已經有2000余項航天技術成果被應用于國民經濟各部門,1100余種新材料的批量生產受益于航天科技軍轉民應用。
此次神十上天,其太陽能電池翼備受矚目。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811所載人航天電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劉輝介紹,神十和天宮一號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高達28.6%,比民用光伏電池板的效率高出10%以上。未來將有望應用于純電動車上。
從神一到神十、天宮目標飛行器,以及未來的空間站,其儲能電池,經歷了鎳鎘電池、高壓鎳氫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等三代技術更新。“相比于第一及第二代儲能電池,第三代鋰離子儲能電池在技術體系移植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從航天運用轉移至民用領域,將不必付出太多的技術轉移成本,就能較為方便地進行應用。”劉輝表示。
811研究所黨委書記周旭東透露,該所在鋰離子蓄電池技術方面已獲得上海市的技術孵化支持,目前初步投建了用于純電動車的鋰離子蓄電池生產線。
此外,針對航空器的嚴格要求,我國也開發了許多尖端潤滑油產品,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家電等民用領域,以滿足車輛、設備越來越苛刻的潤滑要求。
中國航天基金會秘書長張玉江表示,目前在航天尖端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相關科技成果轉化中,可開發的空間很大,把航天技術運用到民用,可以促進民用技術的發展,也將促進整個國家工業體系的發展。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航天技術成果將得以轉化。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航天航空產業戰略目標之一就是擴大航天民用規模。
相關報道
國產反推發動機護航神十“最后一米”
三名航天員乘坐神舟十號返回艙,從太空返回地球漫漫天路的“最后一米”,由返回艙底部的4只反推發動機承載緩沖。為了確保安全著陸,上海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的團隊專注研制了十年。
在上海航天動力所,記者見到了一只著陸反推發動機的樣機。這只小巧玲瓏的反推發動機只有11公斤,看上去像一頂大號的“禮帽”。在正常返回狀態下,返回艙距離地面約一米高度時點火,產生反推力起到緩沖作用。
“返回艙觸地瞬間要受到很大的沖擊載荷,僅靠降落傘的緩沖作用還很不夠,試驗表明可能會導致航天員的頸椎受傷,因此需要反推發動機進行著陸前最后一步的安全保障。”上海航天動力所副所長楊威研究員說,“別看這只反推發動機的個頭小,點火時能產生3噸向上的推力。返回艙著陸時,4只共產生12噸向上的推力,抵消了大部分返回艙的動能,從而達到減速目的,保證返回艙穩穩地降落在地面。”
由于反推發動機的大部分安裝在返回艙內,對安全性能要求極高。而作為神舟飛船上最后工作的發動機,著陸反推發動機在點火前,還要經歷發射震動、太空高低溫環境、長時間真空條件等多種考驗,為了保證發動機的自身素質,研制團隊對其進行了反復的試驗和模擬驗證。
“保證航天員從太空安全返回地球,由許許多多關鍵環節串聯起來,反推發動機是最后一環,決不能功虧一簣。”楊威說,“上海航天動力所自從1993年接到任務以來,技術方案多次調整,研制團隊時刻把責任扛在肩頭,把名利放在身后,無怨無悔地為航天英雄鋪設安全回家的最后一米路。”(據新華社)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