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那么農機經銷商究竟該如何管理好庫存,向微庫存,甚至零庫存努力呢?結合筆者的經營實踐,給大家提供實用戰術:
01抵制廠家的壓力和誘惑
上游生產廠家和下游的農機經銷商,本來應該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但對不起,那只是你的臆想,現實中他們時常在玩“貓抓耗子”的游戲,生產企業的業務經理有自己的業績壓力,所以不是威迫利誘,就是軟磨硬泡,目的是不斷讓你進貨,他是完成自己的銷售任務了,但至于你能否賣出去,是不是形成庫存,并不是他關心的范圍。
筆者在這里強調的是,在需求處于上升期的行業,適度的備貨是必須的,甚至有點庫存,今年賣不完,明年照樣不愁賣。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明顯的國內農機進入了普遍性的供大于求,在這個時期,如果盲目進貨,那么可能就成為有毒的庫存,當年賣不動的,第二年要么就是成為滯銷庫存,要么降價處理。
筆者有一個經銷商朋友,經銷國產品牌的拖拉機,他今年按自己的經營節奏來,按需進貨,用戶有了需求,并且交了訂金或全款之后,再向工廠訂貨。當然廠家不滿意,屢次威脅說要取消他的一級代理資格,他也不為所動。他告訴筆者,現在活下來最重要,失去一個品牌可以換一家,但如果現金流斷了,自己的公司就死掉了。
02轉變傳統坐商經營模式
經銷商都或多或少有庫存,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會反思為什么自己會有這么大的庫存,筆者認為是經營模式。
大家都知道,絕大多數農機經銷商都是坐商,每天都是在坐等用戶上門,由于不知道用戶需求什么,以及需要多少,所以不得不備很多品類,每個品類都備很多的型號,這樣才能有可能提高成交的機率。
這種模式有天然的缺陷,是用雜貨店的模式在經營農機,雜貨店需要品種盡量多,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能在你的店里買得到,用戶才會經常光顧,但農機不一樣,農機的單件產品價值很大,如果要把用戶需要的產品備全,勢必占用大量的資金,所以備貨式的銷售肯定會成為資金消耗型的業務,是時候改變現狀了。
還是舉個例子,借鑒一下別人是怎么脫困的。筆者的另一個經銷商朋友,陜西的一家農機經銷商,在他所在一個農機大市場里,有十幾家農機經銷商,今年5月份的采訪中,發現其它經銷商的賣場里都有大量的機器,唯獨這家經銷商門店冷冷清清,除了兩三臺果園用的噴霧機、割草機,看不到其它的產品,筆者以為是快倒閉了呢!但通過和該公司老板談話,才知道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原來這家經銷商是一家“行商”,老板告訴筆者說,早從2012年開始,他們公司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項目銷售能力,業務人員每天都在外面跑,所以幾乎在門店里看不到人。
通過五年的努力,2018年他們公司項目銷售與渠道銷售比例為8:2,而項目銷售是按需進貨,項目方一般打30%-50%預付款之后,他們才會向廠家下訂單,因為改變了傳統的坐店銷售的模式,所以他們公司幾乎沒有存貨,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已經三年了,年底他們的庫存為零。
所以說商業模式的變化才是徹底的改變,農機經銷商要想徹底的消滅庫存,就需要改變商業模式,否則不管你如何努力,最后形成庫存的,這是路徑問題,并非人的能力問題。
03推行現款銷售和訂單式銷售模式
先有訂單,再向廠有進貨和先進貨再有訂單,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銷售模式,前一種不會形成庫存冗余,而后一種不是適銷不對路形成庫存,就是進多了賣掉形成庫存,或是進少了不夠賣錯失商機。
還是案例最有說服力。浙江的一家經銷商,代理日資品牌和國產品牌拖拉機,從2016年起強力推廣訂單式銷售,老板說剛開始不要說用戶不認可,就是內部業務員都抵制,說是別的經銷商都在賒銷,憑什么我們要訂單銷售和全款銷售?針對遇到的問題,老板沒有強按牛頭喝水,而是采取引導的方式:內部業務員,全款銷售的機器每臺多提元,預訂的機器每臺300元,對于用戶,預訂、全款銷售比賒銷價格低5%-10%,并且享受優先提機,把選擇要交給用戶,經過兩年的時間,2018年訂單銷售已經能達到50%,剩下的全部全款銷售,今年沒有形成新的不良庫存,也沒有新增應收賬款,企業沒有增多壓力。
來源:大田傳媒|農機360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