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西部,資源優渥,工業較落后,經濟貧困。但近日西部地區工業企業發展被認可的消息在業內傳開,這個風景秀麗的西部“大金礦”終于被成功挖掘了嗎?西部化工的崛起是否已指日可待?
1、西部石化工業大突破!綠色工廠占比超1/3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了2018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名單。與往年不同,今年我們驚喜地發現,西部地區今年入榜名單占比較高,這是對西部工業發展大邁進的肯定!綠色工廠名單中,西部地區16家企業入選。占比36.36%。
2、東部化工被嚴查,企業西遷才是出路?
近年來的環保檢查以及去產能重點、錯峰生產政策都放在了東部省市。山東和江蘇先后關停了近一半的化工企業,入園資格從幾百萬提升到了1個億,而且要求是高新技術型、創新型企業,重污染的企業不管效益如何,通通進不了化工園區。而且,已有多省市出臺政策禁止新建化工園區。
秋冬以來,大氣污染防治是又再次成為社會的焦點。隨著藍天保衛戰的全面升級,部分地區的化工廠相繼停產、限產、錯峰生產,除滿足相應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外,對于位于東部的化工企業來講,其開工率還受到空氣狀況的影響。
3、化工企業的兩條出路
在環保的高壓下,第一條出路自然是提升技術,增加污染處理工藝等,走環保生產的大道。不過這條出路的成本投入極大,很多企業基本是承受不了的,而且技術工藝的提升,也不是短期內就能有明顯成效的,因而,對于很多化工企業來說,這條路基本等于“死路”。
還有一條路,就是“西遷”。相對于技術和環保處理的投入,企業搬遷的成本相對更可控,而且西部相對來說,人口沒有那么密集,化工企業對于居住的影響相對要小,同時,西部的地價相對更低,企業搬遷的壓力會有所降低,加上西部地區也有化工基礎,能較好的接收化工企業的搬遷。
4、西遷案例
不少國內外的大品牌,雖然沒有西遷,但近年新開的生產基地,均在中西部地區,也有企業已經開始西遷。
靛藍是能耗較高的行業,能源成本占生產成本比重較大,主原料金屬鈉又屬危險品不宜長途運輸。
2006年,位于江蘇泰興的泰豐化工公司把整個靛藍生產線搬到內蒙古。在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又引入了靛藍生產所需的其它兩種主要原料氫氧化鉀和苯胺基乙腈的生產商在區內設廠,不僅大大節省了靛藍生產原料供應的成本,還有效縮短了運輸成本,很快一個完整的靛藍產業的產業鏈在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形成。
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年產3.5萬噸靛藍粉,占世界60%以上的市場份額,2016年公司收入突破了10億元。
2018年4月,內蒙古兄弟化工有限公司2萬噸靛藍粉項目開工,這將進一步鞏固內蒙古阿拉善開發區全球最大靛藍生產基地的地位,使全球90%的靛藍產自阿拉善。
5
西部優勢漸顯
開發潛力巨大
西部今年在工業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相關綠色產業也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如今隨著企業西遷的趨勢漸顯,日后在西部形成專業的產業園是日然的趨勢。企業經營逐漸困難的今天,我們更應密切關注可能的相關變化和投資機會:
1、達到同樣環保要求的化工企業,西部企業比東部企業更能保證開工率,在化工品價格高漲時可以享受量價雙升的收益,已經布局西部的化工企業已經享有先發優勢。
2、雖然化工行業整體處于去產能周期,但由于大量產能的遷移,會給化工設備供應商、化工項目epc工程公司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
3、原本西部地區的劣勢是遠離市場,運輸成本高。但當越來越多的化工產業鏈向西部轉移后,也就意味著化工產品的市場也隨之西遷,運輸的劣勢會逐漸抹平,西部優勢將更加凸顯。
4、西部地廣人稀資源豐富適合建設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電站,但依賴補貼、缺乏用電需求導致棄風棄光是新能源發展的兩只攔路虎。然而,隨著成本的不斷降低,新能源發電將在不久的將來在無補貼的情況下體現出可觀的經濟性,而化工行業向西部遷移又帶來了用電需求。
5、“一帶一路”建設開發,日后西部的交通設施有所改善,便于企業開發國外市場。且西部能夠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
西部化企優勢漸顯,吸引內陸企業逐漸西遷,形成獨具規模的新能源產業鏈、工業園將成趨勢!
來源:澎湃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