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診斷結果接近專家水準 人工智能肺癌診療應用前景廣闊 當下,肺癌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原標題: 診斷結果接近專家水準 人工智能肺癌診療應用前景廣闊
當下,肺癌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面對肺癌診療嚴峻的形勢,如何應用人工智能輔助醫生對肺癌進行有效診治,以真正實現早期檢測、正確診斷、精準治療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重要戰略,其在肺癌診療方面的應用有很大的市場,尤其是在基層醫院方面空間廣闊。”在11月24日于成都舉行的第二屆齊魯腫瘤論壇肺癌專家訪談分會場上,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支修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如是指出。
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 支修益
圖片來源: 每經記者 靳水平 攝
人工智能在肺癌診療方面前景廣闊
據與會專家介紹,早期肺癌癥狀多以肺小結節的形式出現(即肺部出現陰影),目前醫生主要通過胸腔ct圖像做檢查,但需長時間用肉眼逐張觀察數百張圖像,非常費神。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判讀ct掃描圖像,只需30秒便可自動識別出肺部陰影位置,準確度高,而肉眼檢查約需5分鐘。
支修益表示,就醫學而言,人工智能在影像方面的應用先行一步,不管是肺內結節影像還是病例分析,都有數據積累。通過對大數據的積累,將20家全國著名大醫院的數據結合起來,可以為地市醫院在診療方面提供明確的指示和參考。
“要思考目前的技術需積累什么樣的數據才是重要的。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小型醫院更加廣泛,基層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支修益認為。
支修益稱,省級以上醫院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其實沒有小型醫院應用普遍,大型醫院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雄厚。他建議,人工智能技術要用權威的觀點積累出數據,形成可推廣、可復制、可操作的人工智能診斷技術,給地市醫院更多指導。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放射科醫師約有八萬多名,每年診斷14.4億張影像,閱片量每年約增長30%,而放射科醫生只增長4%。與會人士表示,從醫院管理層的角度,也希望能夠加強對醫療服務質量的監控。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趙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把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的類型進行比較分析,客觀、集中分析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可能性。此外,人工智能可以減少很多工作,就算出現問題也會有診斷學家來確認,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
2018年6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上海依圖醫療聯合開發出全球首個肺癌多學科智能診斷系統、國內首個肺癌臨床科研智能病種庫,也將提高肺癌的早期篩查和診療水平。
診斷堪比專家水平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肺癌病例78.15萬例,每年肺癌死亡病例達到62.64萬,肺癌發病與死亡均占到全球肺癌發病與死亡的40%。《“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30年實現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提高肺癌早診早治水平、降低肺癌死亡率成為國家科研攻關重點。
事實上,運用人工智能和三維重建技術科學精準診斷在篩查和體檢工作中發現肺部小結節、避免過度診療成為肺癌早診早治工作的關鍵。2017年,人工智能的發展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健康中國2030”發展戰略。“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重要戰略,通過大數據的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會有很大的市場。”支修益認為。
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對醫學影像的自動識別和深度學習,并進一步通過病理報告金標準驗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短短的三分鐘內,實現對肺癌的早期預警,準確率超過80%,已接近專家的水準。
不過,上海市肺科醫院陳曉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人工智能的診斷結果,沒有北上廣一些比較有經驗的影像科醫生診斷率高,主要是人工智能的數據輸入方面可能還存在不足,另外其也沒有很好的完善學習功能。
“不完美不代表沒前途,未來人工智能通過和大數據結合應用,在數據的重組下,應該會有一個好的結果。”陳曉霞稱。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