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市場經歷快速增長階段,五礦有色金屬副總經理趙勇表示,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結構性調整,隨經濟放緩,有色金屬需求亦將放緩。中國國際期貨總經理陳冬華稱,在新市場環境中,大宗商品定價模式需要創新。
陳冬華續稱,長期來看大宗商品價格與宏觀經濟指標,短期則受貨幣流動性影響較大。他強調,商品價格受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宏觀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價格的影響亦不同。此外,隨交易模式日漸豐富及中國市場逐步開放,金屬價格將會受到更多因素影響。故新市場環境,大宗商品定價模式需要創新。
銅陵有色金屬董事長韋江宏表示,2012年廢渣銅作為原料占據總體電解銅產出大約占42%,未來這個比例有機會攀升至60%。廢渣銅供應不斷提升,將對礦山銅產出及銅價產生深遠影響。
他續稱,從2002年至去年,中國累計已使用5000萬噸電解銅;相信未來10年,消費量可高達約7000萬噸,遠超過往去10年用量。銅進入消費領域后,約有80%可以通過廢渣銅再轉化成電解銅。
去年中國電解銅產量606萬噸,其中礦山產出銅量約為350萬噸,廢渣銅產出電解銅約為260萬噸。260萬噸中進口量占約150萬噸,國內回收份額大概占100萬噸。韋江宏相信,隨社會積累消費的銅逐年增多,每年回收廢渣銅也會越來越多,未來對礦山產礦依賴會逐步降低。
對于銅業市場產能過剩問題,江西銅業董事長李保民坦言,近10年來銅價于高位徘徊,中國銅業在其中獲利較少,高達九成利潤流入國外礦業市場。中國冶煉行業一方面大面積虧損,同時又在大面積建造,目前中國銅冶煉廠逾310家。政府近年來不斷出臺抑制過剩產能措施,李保民認為政策起到積極和正面影響。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整個有色金屬行業全面整頓,使優勢資源留在優勢企業,令整個冶煉行業長期穩定發展。
他表示,目前中國資源70%通過進口彌補不足,通過淘汰產能可緩解資源不足現狀,抑制及規范冶煉行業投資。避免高耗能、低效率的重復建設。此外,可使冶煉行業整體升級,真正提高綜合利用率;提高中國冶煉行業在整個國際市場競爭力。
來源:阿里巴巴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