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配送機器人“超影800c”,與京東系統打通的「行深智能」試點無人配送流程
2018-11-22 10:26來源://
原標題:研發配送機器人“超影800c”,與京東系統打通的「行深智能」試點無人配送流程
近期,長沙科技新城附近的用戶,可能很難見到京東的快遞小哥。他們的訂單,很可能會由配送機器人進行配送。
這款名為“超影800c”的配送機器人,來自于位于長沙的初創公司——長沙行深智能科技有新公司(以下簡稱“行深智能”)。行深智能成立于2017年,由在無人駕駛車輛領域有30年研究和工程開發經驗的國防科大背景團隊創立,目前主要精力用于研發低速配送機器人相關技術和產品,提供物流最后5公里的整體解決方案。
國內無人配送機器人領域的初創公司已有不少,此前我們就已經報道過智行者、長安等。與目前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相比,行深智能的產品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產品的可用性、可靠性、性價比方面有優勢,并已在限定場景里進行試運行;二是其產品已經與京東的訂單、配送系統打通,從流程上開始試點無人配送。
具體來說,行深智能的配送機器人“超影800c”已經迭代到第三代,高1.6米,“車廂”內裝有30個獨立格口,最多可搭載200公斤貨物,最高時速18km/h ,能自主停靠配送點,并自動規避道路障礙。目前已經有20臺在京東位于長沙科技新城的全球首個智能配送旗艦站運行。根據此前抖音上發布的視頻,行深智能的第二代的配送機器人已在北京西二旗的街道上路,并自主通過了有紅綠燈和行人的路口。
之所以能實現這一點,與團隊的經驗密不可分。團隊在無人駕駛車輛領域有30年研究和工程經驗,2011年,首次完成了從長沙到武漢286公里的高速全程無人駕駛實驗,創造了我國自主研制的無人車在復雜交通狀況下自主駕駛的紀錄。2011年全國第一次長途無人駕駛試驗(從長沙到武漢285公里)即是由該團隊完成的。此前團隊主要做軍方項目,對車輛在復雜、惡劣環境下的環境感知、決策規劃、自主控制能力要求都比商用項目更高。
與軍用項目不同,商用項目要求產品必須做到低價。目前,“超影800c”采用了16線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超聲波等多傳感器結合的方案,線控底盤為自主設計,整車成本有望做到20-30萬元左右,已經接近一個快遞員一年半左右的用工成本。成本中占比較高的激光雷達傳感器隨著國產方案的出現有望進一步降低;定制的車身隨著產品銷量增加也會進一步降低。此外,因為此前團隊做軍用項目,元器件、零部件、軟硬件基本都是使用國產產品,這也使得團隊在研發及制造“超影800c”時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與市面上同類產品相比,行深智能的另一大優勢是目前已與京東的訂單、倉儲、配送系統打通,試點無人配送流程。
目前,約6臺超影800c正在長沙園區進行試運行。用戶在京東下單后,系統會挑選合適尺寸、合適區位的訂單分配給無人配送車,工作人員將訂單貨物逐一裝進獨立箱柜后,設定相應路線,機器自動配送到指定樓下。期間,系統會給用戶發送短信,與用戶提示或者約定配送信息。用戶在到達指定位置后,可以輸入系統下發的驗證碼完成取貨。
考慮到當前快遞柜的存在,超影800c還在設計上實現車柜分離,方便直接對貨柜進行整體更換,未來有望在社區樓下實現快遞柜和配送機器人的快速打通。
據悉,目前京東已向行深智能采購56臺配送機器人。第一步先以京東物流的長沙相關站點為依托開展小范圍運營,從配送站到目的地的單程距離約為2.5公里,待運營成熟后,第二步將擴展至呼和浩特、西安等其他城市。
目前來看,與京東合作開始試點的行深智能很可能是目前市面上最先“上路”的無人配送車。對于無人駕駛來說,這也意味著數據積累方面的優勢。業內共識的是,技術上,實際運營的數據不僅意味著有可能率先經歷更多的corner case,也可以幫助公司加快產品迭代速度;商業上,客戶率先與供應商打通流程,也意味著很可能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
當前,機器在實際配送的過程中,仍有一些細節問題需要優化,比如約定到幾號樓,但機器與用戶對默認到樓前還是樓后還時有分歧。團隊也在針對這樣的問題做優化。
據悉,行深智能目前明年有望獲得萬臺級別的訂單。
無人配送車要大規模普及,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商業上機器要實現比人更高的價值。創始人安向京向36氪解釋,目前產品設計為30個貨位,40公里續航 , 1天可送6次貨;當前一個快遞員底薪工資要求送貨70件/天,高績效時可以做到100件/天,雙11等極限條件下約200件/天。
根據第一財經《2018快遞員群體洞察報告》的調研,中國快遞員平均工資在6200元左右,反推企業在每一個快遞員上的用工成本很可能在10萬元左右。當前行深智能的機器約在20萬元左右,未來還有望進一步降低,考慮到成本接近,且物流全程可實現信息化、未來招聘的難度、大量快遞員的管理問題,客戶也有可能接受。
根據京東2017年的財報,2014-2017年間,京東的倉儲物流成本分別超80億元、123億元、185億元、258億元左右;而在2014年到2016年期間,京東物流的勞動力成本分別為41億元、73億元、108億元左右,增長明顯,在其物流倉儲成本中的占比已經超過50%,而隨著勞動力價格的繼續提升,很可能進一步提高。外界普遍認為,此前京東物流一再上調運費,本質是無法控制成本的上升,因此利用機器代替部分人工,也被認為是控制成本的一種手段。這意味著,在跑通流程、財務模型后,京東有可能會進一步推廣使用。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