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何將小土豆做成大產業,成為廣西農業部門面臨的一大難題。據了解,廣西土豆發展在氣候、市場、資源三方面存在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廣西成南方地區最大馬鈴薯生產基地,但是依然存在種子供應不足、財政扶持不足、技術到位不足等五個大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廣西農機部門探尋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廣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異軍突起,據最新農情統計,2012年,廣西秋冬種馬鈴薯播種面積94.08萬畝,成為中國南方地區最大的冬季馬鈴薯生產基地。僅此一項,廣西近5年來就新增糧食70萬噸,農民增收15億元。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廣西打造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新亮點和促進農民錢糧“雙增”的重要途徑。
廣西如何將小土豆做成大產業,已成為擺在各級領導特別是農業部門面前的一道大考題。
優勢:
“三優”并存,廣西發展馬鈴薯產業得天獨厚
馬鈴薯又名土豆,原產于南美洲,在廣西已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但因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技術較落后,產量效益低,廣西馬鈴薯生產一直徘徊不前。
隨著馬鈴薯作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的地位日益突顯,廣西從中看到了發展馬鈴薯的巨大潛力,也發現了廣西種植秋冬季馬鈴薯得天獨厚的優勢。
氣候優勢。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廣西平均氣溫為13.3℃—20℃,十分適合馬鈴薯生長和薯塊膨大。
市場優勢。廣西馬鈴薯每年1—4月份上市,正好處于全國馬鈴薯鮮薯供應的空檔期和蔬菜春淡季節,加之毗鄰消費市場巨大的粵港澳和東南亞各國,市場前景看好。
資源優勢。廣西常年冬閑稻田超過1000萬畝,還有500萬畝以上的冬閑旱地、幼齡果園、落葉果園可以種植馬鈴薯,土地資源豐富。
廣西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人欣慰地談到,得益于這些優勢的發揮,目前廣西馬鈴薯生產以冬種為基礎向春種、秋種發展,以冬閑稻田為基礎向幼齡果園、旱地發展,以桂南為基礎向桂東南、桂西北方向發展,應市時間從傳統的二、三月份拓展到元旦至五一前后,且發展態勢良好。
現狀:
十年打磨,廣西成南方地區最大馬鈴薯生產基地
如何將廣西種植馬鈴薯的條件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自治區農業廳糧油處處長李如平談到,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廣西就整合農業科研、教學、推廣等技術力量,進行試驗,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冬季馬鈴薯免耕栽培技術體系。
這一新模式被群眾形象地概括為“擺一擺、蓋一蓋、撿一撿”,就是播種時把種薯擺在地上,然后用8—10厘米厚的稻草覆蓋,收獲時翻開稻草撿起即可。其帶來的好處是,比傳統意義上“精耕細作”每畝省6~8個工時,節本降耗150元提高產量20%~40%,平均畝產超過全國馬鈴薯平均畝產近一倍,每畝可增收300元以上。
今年4月,記者在武鳴縣雙橋鎮馬鈴薯基地采訪,聽到群眾如此夸道:“擺一擺、擺出新技術,蓋一蓋、蓋出好收成,撿一撿、撿到心里甜”“扒開稻草看一看,地上全是金蛋蛋”“免耕薯,大又圓,早上市,賺大錢”。
多次前來廣西考察的國際資深馬鈴薯專家孫慧生感嘆頗深,她認為廣西冬種免耕馬鈴薯種植是“一場農耕革命,創新世界模式”。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廣應用這一新模式,從2003年起,自治區農業廳就把秋冬種馬鈴薯作為“一號技術”、“一把手工程”、“第一戰略”來抓,并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組織人員編制出臺了國際上第一個“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層層簽訂責任狀,累計建立了100個以上高標準千畝連片示范點開辦培訓班2000多期次,培訓人數40多萬人次。
同時,通過推廣“公司 基地 農戶”、“能人 基地 農戶”、“協會 農戶”等經營模式,應用推廣廣西近年來自主創新集成的黑色地膜覆蓋栽培、幼齡果園、新植蔗間套種技術以及水肥一體化等先進實用技術,促使廣西農民發展馬鈴薯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區內外眾多企業、經濟能人紛紛參與。
據統計部門初步統計,廣西秋冬種馬鈴薯播種面積由10年前的不足20萬畝,發展到2012年的94.08萬畝,一舉成了中國南方地區最大的冬季馬鈴薯生產基地。農業部三度在廣西召開現場會,推廣廣西經驗。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屈冬玉在大會上如此評價:“廣西馬鈴薯產業現在是十年磨一劍,小試鋒芒,二十年磨一劍,將銳不可當。”
(來源:廣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