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工程機械發出回暖信號以來,復蘇道路一直波折不斷。而市場經濟大環境增速放緩,也給復蘇帶來了一定壓力,在加上城鎮化建設尚未完全啟動、社會資金收緊和對外出口形勢嚴峻等諸多問題,導致工程機械復蘇之路任重而道遠。
一直以來,庫存量龐大、產能過剩是壓在各大設備生產廠家心口上的一塊巨石,特別是在國內市場仍不明朗的時期。而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盈利空間現狀,卻是被不斷壓縮,特別是單個產品銷售凈 利潤的減少,而后市場的盈利,將決定主機企業的盈利與否。因此,后市場是否是企業盈利的主體,是衡量一個國家工程機械市場是否成熟的一個標尺、是可以幫助 企業獲得更多利潤的,而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要想加速完善健全自己的后市場建設,技術革新將是關鍵的一環,因為只有更多的創新設計和技術專利才能提保障后市場 盈利,特別是針對于工程機械的零部件方面。因此要實現企業更好的盈利模式,就必須依靠提高后市場的盈利減少對新機銷售的依賴。
國內環境欠佳,國外市場如何呢?業內人士曾表示,現在是中國設備制造企業走出去的最佳時刻,一方面,中國制造的設備無論技術還是質量比過去都有 了極大的進步,完全可以滿足出口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海外投資建設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內施工單位走了出去,到海外承接各種工程項目。
然而,當前世界經濟緩慢地復蘇,但增長的動力不足,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主要經濟體需求疲軟,結構調整緩慢,能源價格上揚。對我們而言,外部需求萎縮已成為不可爭辯的事實,繼續維持機械產品出口的高速增長也不再可能。
另外,由于南方很多地區下半個月進入雨季,銷售出現比較大的回落,北方地區的礦山需求沒有太大好轉,部分地區的礦山由于安全事故進入停產檢修。 各地基建項目也未見大規模啟動,各地政府對于投資基建態度比較謹慎,開機率出現同比下滑。加上錢荒的到來,銀行必然會減少放貸的金額,而用戶購機時做銀行 按揭會越來越難,批的時間會越來越長了,這將會導致原本具備還款能力的信用客戶成為工程機械企業的新風險。
因此,在內憂外患的現狀下,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首先應立足于擴大內需,守住自己的市場,與此同時,在走出去投資兼并時要謹慎、理智、科學、安全。 企業在結構調整中,還應加強自主創新,攻克高端制造,既替代部分進口,又促進出口產品由中低檔向中高檔提升。確保傳統出口產品保持市場份額,從而穩定產品 質量、完善售后服務。不論市場環境如何惡劣,保持一顆發展的心態也同樣重要,工程機械市場復蘇之路任重道遠,還需眾行業企業共同發力。
來源:慧聰工程機械配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