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守技術信仰 以知識產權賦能 曠視勇攀人工智能新高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1日訊(記者 蘇蘭)中關村被視為中國的“硅谷”。在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進程中,中關村園區也歷經了跨越式發展,一大批高精尖技術的創新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參與創制國際標準,大量科技企業赴海外融資、并購,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黑科技!會下棋的機器人可以根據對手棋藝水平自我調整難度,讓下棋者能夠更好體味到其中的快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蘇蘭/攝
在15年發展的浪潮中,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對企業的指導和幫助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日前,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聯合組織的“創新創業首選地 知識產權排頭兵”大型采訪活動在京舉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進中關村零距離感受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澎湃活力以及日益增長的競爭力。
在示范園區當中,與領軍企業同步涌現的還有一批“獨角獸”企業。據統計,全國164家獨角獸企業中,近一半棲息于中關村。2017年,這個僅占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0.3%的群體,產出了示范區9.5%的專利。其中,27家有專利申請的企業總估值是其余43家沒有專利申請企業的3倍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對中關村獨角獸企業中的代表——曠視科技進行了深入采訪。
曠視科技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作為世界最早一批用深度學習方法實現人臉識別規模化商用的人工智能企業之一,曠視旗下擁有全球領先的人臉識別開放平臺 face++ 和第三方人臉身份驗證平臺 faceid,并已在各垂直領域推出了包括人臉識別支付、人臉識別解鎖、全幀智能抓拍機在內的多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 ai 產品。目前,曠視擁有國內外專利及專利申請1000余件,并代表行業領先技術提供方參與了 19 項人工智能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蘇蘭/攝
創新及賦能是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曠視也將賦能的管理理念運用到知識產權管理當中。曠視科技知識產權負責人趙禮杰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曠視一直踐行利用知識產權為研發、財務、人力等公司各個業務部門賦能,例如利用知識產權支撐企業的稅收籌劃,助力產品銷售與技術合作,支撐公司的投融資項目等。
“最重要的是,知識產權還可以進行文化賦能,公司堅持開展知識產權文化建設,不僅能夠提升公司的核心價值觀,為技術人員培養技術信仰、專利意識,增強科研精神和專注力,同時也能構建公司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技術氛圍,保證公司持續運營,增強核心競爭力。”趙禮杰強調。
“作為成長型技術公司,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走得更遠。在這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北京市知識產權局以及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對企業的扶持和幫助讓企業大獲裨益。”曠視科技高級副總裁鄭紹輝用市場當中的“供需兩旺”來比喻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從企業自身來講,非常需要各級部門的知識產權技術指導,同時更好的保護知識產權對各部門來說,也是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氛圍、鼓勵企業提升企業原創技術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2018年,曠視入選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同時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員實踐(北京)基地實踐點。趙禮杰告訴記者,“曠視被選為審查員實踐基地,是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合作的實踐點。從去年開始,很多審查員在進駐曠視進行專業技術知識學習的同時,在專利申請與答復等方面給予了曠視專業指導,比如gui方面,結合曠視的產品和業務形態對曠視知識產權團隊進行了深入的培訓,使企業之前的探索得到確認或糾偏,并進行相應的方向調整。審查員和創新主體之間的交流溝通之后,使得審查員對新技術更加了解,而企業則在做申請業務時就更加具有針對性。”
曠視堅持用ai定義產品,以技術賦能行業,為行業提供新動能,通過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讓百姓更為安居樂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蘇蘭/攝
但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作為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鄭紹輝告訴記者:曠視面臨的“痛點”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在技術研發過程中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如何更好的利用發明專利進行合理保護;二是就算進入專利審查環節,依然面臨著審查周期過長以及上市后專利未獲得授權等問題。
鄭紹輝介紹,在專利優先審查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加快了曠視重要專利申請的審查速度。另外,得益于專利戰略資金的支持,曠視開展了產品的海外專利風險預警工作。可以說,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做到了“走進企業送服務,了解需求送政策”,為企業開辟了知識產權的綠色通道。這對企業提升整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以及知識產權在公司內部的落位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對于快速奔跑的企業來說,有很多困惑,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就為我們會診,幫著企業建立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在包括優先審查、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更為全面的支持。” 鄭紹輝說。
曠視科技一誕生就帶著創新的基因。成立七年時間,曠視曾在各項國際人工智能頂級競賽中多次擊敗 google、facebook、microsoft 等巨頭,攬獲 24 項世界技術評測第一,在eccv 2018的coco、mapillary競賽中,曠視獨攬4冠,刷新了中國 ai 技術的世界新高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企業猶如雨后春筍一般誕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有數千家之多。隨之出現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無法得到商業落地以及融資愈發困難等問題,有人稱2018年人工智能企業將進入“淘汰期”,那么一家企業想要獲得長足發展,最需要注重的是什么呢?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