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35導讀:隨著人口紅利拐點來臨,人力成本逐步上升。與此同時技術進度和規模化生產,機器人成本年均下降5%,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效應不斷顯現,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經濟回收周期不斷縮短,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
在國家&ldquo863計劃&rdquo機器人主題戰略的帶動和支撐下,我國機器人在過去20多年間得到飛速的發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十二五規劃中,工業機器人研發比重占863計劃的27.59%。&ldquo十二五&rdquo期間,我國將著重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實施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機器人等科技產業化工程。研發智能化、機器人模塊化單元產品等重大關鍵技術,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比較來看,機器人使用密度與制造技術實力高度相關。目前我國機器人使用強度完全不符合制造強國特征,2012年使用密度僅為21臺/萬人,低于國際平均的55臺/萬人,與制造業強國日、韓、德250臺/萬人以上的使用密度相比有顯著差距。
201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2.69萬臺,同比增長19.2%。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伴隨中國制造業升級,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3.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16.9%。申銀萬國的研究報告預測更為樂觀,預計國內機器人的潛在總需求量約在167萬-376萬臺,相比目前8萬臺的保有量,未來至少有10倍以上的空間。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日益強勁,新安裝量年均增長高達40%。2011年增長超過50%,達到創紀錄的22600臺左右,僅次于日本和韓國。但是我國機器人品牌剛剛建立,國內企業對國產機器人品牌認知度低,國產機器人推廣困難,市場占有率低。國外機器人企業采用整機低價傾銷和提高維護備件費用的策略,打壓國產品牌,使工業機器人市場大部分被國外機器人產品占據。
國產機器人產品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機器人產品規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很難建立機器人零部件配套體系,零部件廠家也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工業機器人的四大核心關鍵部件(機器人本體、控制器、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大部分仍依賴進口。
現行機器人零部件進口關稅政策也不利于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為加快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建議建立機器人產業發展聯盟,國家應整合國內各家優勢單位,建立從研發到加工制造,再到產品化應用整個過程的協商機制,通過資源共享、技術攻關、聯合協作、搭建信息平臺等方式,使國內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機器人技術研究和應用,在共性關鍵技術、智能化和綠色化方面有所創新,在應用視覺等傳感器的智能機器人系統和綠色節能技術的機器人控制系統等方面有所突破。
重點支持中國機器人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組建機器人大型企業集團,形成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提高機器人產品質量,形成自主產品和品牌。
科技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零部件企業針對機器人整機企業開發配套關鍵零部件,并建立工業機器人關鍵部件檢測中心,按照國家標準,對各類關鍵部件實施全面的性能檢測和產品認證,促進國產關鍵零部件的不斷完善。
來源:阿里巴巴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