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0日,進入中國六年的瑞典快時尚品牌h&m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146家,符合了其&ldquo快&rdquo的特點。
隨著在二三線城市的大舉進入,總體銷售業績不斷提升,但由于地域、消費水平等差異,想要在二三線市場走得長走得好,并不容易。
新金融記者 劉暢
快速擴張
7月20日上午10:00,廣東東莞長安萬達廣場,h&m新店盛大開業。&ldquo開業超值驚喜:指定女式上衣39.9元,指定男式短褲49.9元。前50位進店的顧客將會獲贈價值人民幣50元的促銷卡。&rdquo 這是h&m的預熱宣傳語,而類似的信息經常出現在h&m的官方微博上。
這是h&m在中國的第146家店,就在兩天前的7月18日,另一家新店在南京德基廣場開業。這樣的速度似乎與其&ldquo快時尚&rdquo的標識不謀而合。
進入中國市場的籌謀始于2006年。時任h&m投資者關系負責人尼爾斯·溫格(nils vinge)曾表示選擇在中國開設第一家亞洲零售店的原因是:&ldquo中國發展很快,這是個令人興奮的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rdquo
接下來的2007年4月,h&m便在上海開了中國的第一家店。
對于h&m當年的選擇并不難理解,&ldquo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畢竟是新興市場,誰都想在這分到一杯羹,這一定是h&m國際戰略的一部分,&rdquo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說。
另一方面,同為快時尚品牌的西班牙zara已經于2006年進入了中國市場,作為競爭對手的h&m也不甘落后,&ldquozara的進入肯定對h&m是有作用的,而且zara在進入之后市場表現也不錯,可能更堅定了h&m的決心,&rdquo該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
也是從彼時開始,國際快時尚品牌逐漸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鞋服行業獨立評論人馬崗在其微博&ldquo商場招商變遷之路&rdquo中體現了這一趨勢:&ldquo2002年左右,國際大眾品牌,國內品類老大,如耐克、杰克瓊斯、百麗;2007年左右,快時尚大行其道;2012年左右,奢侈、輕奢侈大熱。&rdquo
2007年進入中國后,h&m的開店數目逐年遞增。據h&m集團歷年年報數據粗略計算,每年在中國開店的數量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長,有些年頭甚至增長100%,這明顯高于h&m門店年增長速度10%-15%的目標。
2013年h&m將全球開店計劃從325家增至350家,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和美國。據彭博今年2月報道,h&m首席執行官karl-johanpersson預計中國將取代德國成為其最大市場,在中國市場的開店速度將超過全球其他任何國家。
&ldquo不斷擴張開新店可以提高總體的銷售業績,這樣的舉措有助于完成h&m每年總的銷售目標,&rdquo上述業內人士說。
此外,消費者對快時尚品牌忠誠度偏低的事實也讓h&m盡可能拓展渠道,增加市場份額。貝恩管理咨詢公司近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中顯示,購物者通常傾向于嘗試多個品牌,因此企業如果希望建立一個強大的品牌,就必須讓盡可能多的消費者購買其產品。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蘭納認為,品牌商要確保自己的品牌進入購物者的&ldquo備選清單&rdquo,同時,要保證完美的店內執行,所以提高各渠道零售終端的覆蓋率十分重要。同時,報告還指出,&ldquo未來,品牌在中國的發展也將和在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更加倚重其自身市場份額的提升。&rdquo
在市場的選擇上,h&m顯然將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二三線城市。據h&m集團提供給新金融記者的數據計算,截至7月18日,中國大陸所有店面中,北上廣深之外的二三線城市門店數量占比約70%,這更加契合了人們對二三線城市市場潛力的預期。
《經濟學家》雜志曾預測,到2020年,中國66%的中等收入消費者將來自數量眾多的中小城市。如此巨大的市場顯然是不容錯過的。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也對新金融記者表示,h&m積極布局二三線城市,一方面其經營成本相比一線城市要低,另一方面二三線城市消費需求正不斷釋放,這樣能分得二三線城市居民消費升級下的蛋糕。
在有關東莞開店的微博后,有很多類似&ldquo什么時候淮安能有h&m的專賣店啊?&rdquo&ldquo洛陽什么時候有&rdquo&ldquo應該在寧夏開一家&rdquo的評論,這樣的訴求會令h&m布局二三線城市的速度更快。
官方微博上&ldquo我們正在尋找對時尚充滿熱情的你!金華、福州(晉安區)、保定(新市區)、呼和浩特(回民區)、洛陽(西工區)、無錫、寧波(海曙區)正在招聘銷售顧問(全職、兼職)&rdquo的消息已經在兩個月內發了多次。或許一切都早已在準備中。
同店銷售降低
h&m官網上的&ldquo增長目標&rdquo是這樣描述的:門店數量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長,同時增加同店銷售額(可比單位銷售額)。
以近些年的情況看,門店的增速早已達到并超過了目標,伴隨而來的是總銷售額的逐年提升,但同店銷售的數據卻不那么盡如人意。
在美邦服飾前副總裁,現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程偉雄看來,無論在一線還是二三線城市, &ldquo每年都有很多百貨公司和商業廣場開業,因此,門店和總銷售額的增長并不困難&rdquo,他對新金融記者說。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萬達集團新開發18個萬達廣場,下半年預計開業13個萬達廣場。
遠洋房產截至2012年底,在現有23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中,商業物業用地約占16%,達376萬平方米,預計5年以后,將會有近200萬平方米的持有商業投資的物業,陸續在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杭州以及中山等城市發展30個以上的商業項目。
不斷發展的商業項目顯然能為h&m帶來開店的空間,但僅僅門店數量和總銷售額的提升并不等同于發展的美好。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如果同店銷售降低,即使總銷售額增加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凡新開一家店,肯定會增加銷售業績。他認為&ldquo同店銷售才是真正有說服力的,同店銷售不增加說明管理是存在某些問題的&rdquo。
而在2013h&m半年報中,截至5月31日的六個月內同店銷售下跌4%。隨后,微博上出現&ldquoh&m中國門店平均季度銷售約1100萬元人民幣低于全球平均&rdquo的說法,對此,h&m方面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并未發布過此數據。
但如果簡單地用銷售總額除以門店數,也可以看出中國市場單店銷售與全球平均的比較。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無法確定每一間店具體的開店時間,但如果都以每年門店總數來計算,還是有一定權威性的。
記者通過整理計算財報數據發現,從2007年至今,中國市場銷售額占全球銷售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從0.52%一路上升到2013財年上半年的4.36%。但中國每年每間店面的銷售額卻逐年下降,從2007年6886萬瑞典克朗下降到2012年的4038萬瑞典克朗,其中從2010年開始的數據均低于全球平均每年每間店的銷售額。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坦言,二三線城市的單店平均銷售無法與一線城市相比,所以可能會拉低總體的水平。
盡管如此,也未能阻止其奔赴二三線城市的腳步。雖然,想要成為中國消費者喜歡的品牌向下走是必需的,但在程偉雄看來,二三線城市的優惠政策也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h&m的擴張。
他進一步解釋,中國的很多商業渠道包括購物中心或者商場,大都希望引進一些國際快時尚品牌來招攬人氣,體現自己的國際化氛圍,提升一個檔次。而這一點在二三線城市表現得尤為突出。&ldquo比如低租金低扣點,有的甚至還有裝修補貼&rdquo。
從這一點上來說,二三線商圈給出的各種優惠條件或許也是h&m所看重的,畢竟這樣進入的門檻就比較低。
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贊同,并指出,&ldquo這么低的成本能夠占領渠道的先機,何樂而不為呢,甚至一些國際快時尚品牌可能原本沒打算布局,看到條件這么好就去了。&rdquo在他看來,以低成本在中小城市把市場打開對品牌自身來說也是有益的。&ldquo一線與二三線城市的信息流通度是有差距的,讓顧客親眼所見,才能有效提高知名度&rdquo。
&ldquo二三線的優惠政策使得很多國際快市場品牌進入中國后,在策略上會有一些冒進表現,&rdquo他說。
針對中國市場上開店擴張的相關問題,h&m方面表示不方便發表任何言論。
二三線城市隱憂
&ldquo在東莞開第一家店的時候我很興奮,我覺得可以與歐洲時尚無時差對接,但現在也不總買他家(h&m)的,便宜實用我更看重,&rdquo在東莞呆了十年的李莫婷對新金融記者說。
顯然,h&m深入二三線市場且要做得成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雖然h&m現在已將版圖&ldquo輻射&rdquo到二三線城市,但未來發展得怎么樣還需要觀察。
雖然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空間很客觀,但從本質上來說,二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還是有差距的。&ldquo北上廣深和國際接軌,人們注重國際流行趨勢,所以追求時尚就是品牌必須做的,但二三線城市的需求可能更現實一些,&rdquo該人士說。
程偉雄也指出,二三線城市的消費特征有明顯的多元化和地域化的特點,消費者并不一定是以國際品牌馬首是瞻。&ldquo畢竟衣服是用來穿的,不一定要時尚,可能找到合適的搭配就可以了&rdquo。
李莫婷過去幾年一直對h&m比較忠誠,因為她認為在東莞這個城市穿上h&m挺時尚,但&ldquo店里的衣服都有些偏大,合適我穿的不多,我也就經常看看其他的品牌&rdquo。在她看來,既然已經進入二三線城市,h&m就應該根據當地的消費需求進行適當的改變。
由此可見,由于二三線城市需求的多元化,h&m也應當在款式、版型等方面做足工夫,而不是簡單地復制一線城市的店面。
此外,中國消費者具有品牌意識的時間并不長,且在選擇方面也有差異。&ldquo國外消費這種快時尚品牌像是買面包一樣,可能今年夏天穿了明年就不要了,但在中國,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可能今年穿了明年還會繼續穿,這些都是根本性的差異,&rdquo程偉雄說。
在程看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