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作者 田剛
從2008年戴上st的帽子之后,st天龍就再也沒能摘掉這個恥辱的象征,若非是2011年的那筆超過一億元的債務重組收益,將公司從退市的懸崖上拉了回來,恐怕早已是萬劫不復了。如今的st天龍單季度營業收入僅在百萬元計,依靠著房租茍延殘喘,完全喪失了自身的持續經營能力。即便如此,卻還擁有著375名在職員工,并負擔了785名離退休職工的薪酬,由此在2012年付出了882.46萬元人力成本。
如果說針對在職和離退休職工的薪酬支付,是體現了企業應有的責任感,那么st天龍針對高管人員的薪酬支付,就實在讓人有些看不懂了。就拿2011年7月份履任董事長的王英杰來說,在董事長的位子上只待了一年,2012年7月便離任了,在2011年和2012年中各履職了半年時間。有意思的是,在2011年履職的半年中,從st天龍分文未取,而在即將卸任的2012年上半年中,卻領取到多達16.19萬元、折算月收入近3萬元的高額薪酬。如此高的薪酬額度,對于一家幾近退市的公司來說,恐怕有欠妥當吧?同時本刊還注意到,在2012年7月履任董事長的李同玉,在2012年下半年同樣分文未取,且于今年4月遞交了辭呈。但不知是否又會在今年的這4個月中&ldquo大撈一筆&rdquo?
其實,這恐怕還不是st天龍最大的問題,本刊將繼續深度剖析。
違規的官員兼職
我們注意到,擔任st天龍董事職位的劉軍華,并非是st天龍的專職董事,目前主要職務則是太原市國資委副主任。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由國資委官員下到國有參股的st天龍還推動公司重組、保殼,也足以說明地方政府對于上市公司的鼎力支持。但此舉的合規性,恐怕就難言妥當了。
因為早在2004年,中紀委會同中組部就聯合發布了《關于對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進行清理的通知》(中組發【2004】第2號),其中明確規定:&ldquo黨政領導干部不得在企業兼職,是實行政企分開、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現在企業制度,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也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需要,必須堅決貫徹執行。&rdquo&ldquo各地、各部門要對此前制定的有關政策和文件進行清理,凡與國家法律法規、中央規定不一致的,要予以廢止。&rdquo
更何況,《公務員法》和《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法規對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的現象也有明確規定。其中《公務員法》第53條規定:&ldquo公務員不得有下列行為: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rdquo
同時,《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27條也規定:&ldquo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rdquo
由此來看,任職太原市國資委副主任的劉軍華,在st天龍&ldquo兼任職務&rdquo是確定無疑地涉嫌違規了。
離奇的費用數據
與此同時,st天龍2012年的經營數據,也存在著頗多疑點。
首先從年報披露的信息來看,公司在2012年上半年中還擁有部分產品銷售類業務,但是在2012年下半年中便被剝離,僅剩下房產出租類業務。這一點體現在財務數據上面,st天龍2012年全年的工業類收入為1252.36萬元,這與2012年上半年此類收入1189.96萬元基本相當(見表1),且工業類業務實現利潤在2012年下半年還是負數。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發現管理費用中包含&ldquo經銷商渠道費&rdquo項目,全年發生額為175.78萬元,而在2012年半年報中還未曾涉及過此項費用,這意味著這部分費用的發生時點在2012年下半年。
令人不解之處在于,此類費用發生應當是與產品銷售業務相匹配的,因為只有存在產品銷售的業務需求,才可能存在所謂的經銷商招募、維護,或者經銷商渠道建設,進而發生&ldquo經銷商渠道費&rdquo。
但st天龍恰恰在產品銷售類業務已經被剝離的2012年下半年,才列支了此項費用,這如何能不令人生疑?由此來看,很可能是這筆近兩百萬元費用的真實發生時間是在2012年的上半年中,但公司在半年報中并未及時確認為費用,采用了掛賬的方式拖延到了下半年才予以確認,導致的結果便是延遲確認費用、提前確認利潤。
要知道,彼時恰是st天龍的上一輪重組沖關的關鍵階段,能夠拿出一份相對虧損額較小的財報業績單,對于該公司的保殼重組自然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如果對比st天龍2012年年報和半年報中各項期間費用明細發生額,便不難發現存在矛盾的費用科目實在是很多,體現為全年費用發生額竟然小于上半年發生額(見表2),這違背了基本的會計核算原則,是否意味著該公司在2012年年報中也存在&ldquo人為減虧&rdquo的利潤操縱行為?
事實上,目前停牌、并計劃重大資產重組的st天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按照相關退市規定,如果該公司在今年下半年仍然無法完成資產重組,便將惜別于a股市場了,留給上市公司的時間已然不多。但是,該公司的這場命運多舛的資產重組,卻是一波三折、至今難見曙光,其背后又潛藏著多少隱秘和利益糾葛?本刊將持續予以關注。
(證券市場紅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