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特約作者 上海證券 李穎
又到基金季報披露時,大批投資者挖掘著季報的各種信息,希望能&ldquo跟蹤&rdquo或&ldquo搶跑&rdquo基金投資,獲取市場超額收益。關注基金季報是必要的,但應&ldquo有所為,有所不為&rdquo。
對基金短期配置的得失&ldquo有所不為&rdquo
應&ldquo有所不為&rdquo的正是不少投資者所熱衷的,對基金單個重倉股票的優劣、短期調倉的得失所進行的細致評判。
首先,基金季報所披露的信息有著相當的滯后性,要求在季度結束后15個工作日內披露,大多數基金集中在最后的兩三個工作日密集發布,所以基金季報披露時點通常距離季度末已經過去20天左右。再者,季報披露的組合是季度末最后一天單一時點的投資組合情況,將這一時點的靜態信息按照上季度或下一季度的表現來評價,都是難有說服力的。
例如,市場往往高漲之后迅速落入低潮,基金此時季度末的低倉位是錯失了前期市場的高潮,還是高位減持后的有效防御呢,更不論基金季度間是否有波段操作尚不得而知。同樣,對基金重倉股投資得失評判,亦容易陷入極為主觀的境地。實際上,無論是擇時還是選股的好壞效果,均已經綜合反映在基金業績之中,投資者對季報局部的&ldquo拆分研究&rdquo,只是主觀的徒耗精力而已。
考察投資組合是否&ldquo貨真價值&rdquo
那么,連具體股票配置之類的都不研究了,基金季報還有什么要&ldquo有所作為&rdquo的呢?
首先,值得一看的就是考察基金是否&ldquo貨真價實&rdquo,即基金能否在實際投資組合中恪守契約。不少投資者是根據一紙招募說明書,申購了毫無歷史披露信息的新基金產品。因此,檢驗基金實際的投資組合是否與契約相一致,對投資者評估利益和風險相當重要,這一點在風格型、行業主題型基金上顯得尤為突出。
此類基金為了滿足細分市場的投資需求,往往重點配置于特定的風格類型、行業板塊,并在契約中做出了較明確的規定。對于此類基金的配置,投資者通常有較強的個性化需求,如果基金實際投資組合偏離契約較大,就有可能對其帶來較大的傷害。比如,中小盤風格基金卻重倉持有大盤藍籌股,就會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中錯失應有的超額收益;消費行業基金卻重配金融和房地產,在宏觀經濟較弱的下跌市場行情,自然難以體現出消費較強的防御性。
這時,通過基金季報就可以將穿了&ldquo皇帝新衣&rdquo的基金揭穿出來,把是否遵循契約約定的投資策略、是否堅持風格類型、是否集中配置特定行業等情況,能夠較清晰地反映在投資者眼前。即便存在以季度末時點進行短期粉飾的行為,但綜合多個季度報告之后,仍能相對客觀地體現基金投資標的的&ldquo原貌&rdquo。
發掘基金組合中潛藏的&ldquo風險因子&rdquo
挖掘基金組合中潛藏的&ldquo風險因子&rdquo,亦是重要的&ldquo可作為之道&rdquo。許多投資者往往在不知不覺間陷入業績變差的基金中,而從季報中挖掘出潛藏的&ldquo風險因子&rdquo,可以提前做出預警判斷,有利于及時止損或轉換基金。
基金季度變化過于靈活激進,是暗藏風險的一個重要特征。將一只基金多個季度的報告連續觀察,投資者此時無需對基金的變動做出主觀的評判,只需客觀地觀察基金季度倉位變化幅度、行業結構的調整程度以及重倉個股的留存情況。如倉位經常有10%以上的調整幅度、重倉行業經常在季度間有大幅調換等,那么投資者需要提高對基金業績表現的警惕,風險隨時可能襲來。
另一個可能暗含風險的重要特征,即集中投資。若一只基金從往常的分散投資突然集中于某個行業、某只個股等,便會讓基金承擔單個行業、單只個股的風險較以往驟然增大,對基金業績的穩定性和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戰。同時,基金從分散投資突然轉為集中投資,反映了一種風格的變化,也從一個層面反映出投資管理人心態的較大變化,而這往往是基金經理&ldquo孤注一擲&rdquo或&ldquo過于自信&rdquo的表現,對基金業績較大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