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雙11”已經過去數日,不少消費者多也收到了自己所購買的商品,在狂歡的購物高峰過后,我們得到的除了實惠的商品,還有亟待回收的“快遞垃圾”。
正如去年,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的成交額也依舊是同比去年增長不少,天貓在16小時內完成了去年“雙11”交易總額,京東24小時下單金額累計突破千億,蘇寧易購4秒交易額破億元,50秒破10億元。巨大的成交量也讓這幾天成為全國快遞行業的“年度大考”,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13.52億件,同比增長25.12%;全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4.16億件,同比增長25.68%,預計今年“雙11”期間(11月11日至16日)快件業務量將超18.7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5%。
在購物的高峰過后,是亟待回收處理的大批“快遞垃圾”。
一個普通的快件,根據商品種類的不同,一般會有塑料袋、封套、快遞膠帶、包裝箱以及編織袋五大類包裝。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早在兩年前,我國快遞包裝塑料袋使用量就已達147億,包裝箱達88億,快遞膠帶3.3億卷。盡管近幾年在有關部門、企業和一些組織的的號召下狀況有所改觀,但形式依舊嚴峻。
同巨大的消耗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低的回收率,根據數據顯示,在一些地區,對于快遞塑料包裝的回收率甚至還不到10%。
對于網購的消費者來說,快遞的包裝一到手里就宣告它使命的結束,多數消費者在拆開包裝后都基本會選擇將其直接扔掉,而一些商品過度包裝或是商家為了保護商品而放入如泡沫塑料或充氣塑料袋,更是使得扔掉的塑料垃圾多了不少,盡管近年來不少地區都在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在一年比一年多的“快遞垃圾”面前顯得依舊杯水車薪。
根據一些廢品回收行業和物流行業的人士表示,目前除了紙箱和一些編織袋,多數如塑料包裝袋、膠帶等快遞廢棄物都基本被作為垃圾填埋貨焚燒,再度被利用的僅有一小部分。
一邊是無法抑制的增加量,一邊是回收體系的尚不完善。在逐年增加的消耗量面前,打造一條對這些“快遞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的生態鏈條才是上上策,而這其中不僅是有關部門和企業的責任,消費者同樣需要為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針對消費者隨意將塑料包裝等“快遞垃圾”隨意丟棄的現狀,有學者提議在消費者下單的時候,商家或是物流公司收取一定包裝費,等到消費者確認收貨后將包裝盒或包裝袋送到指定的回收地點回收來收回此前購物時的包裝費。同時,針對近些年來一些企業所使用的生物降解塑料,有關專家認為,由于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處理上有特殊性,在沒有很好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與之配套的情況下,這可能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使用后的生物降解包裝不能回到屬于它的地方而是和其他的塑料垃圾一樣被填埋焚燒處理,那樣既達不到原初的目的,又使得消費者承擔了較高的成本。
來源:慧聰塑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