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100周年了,這次戰爭從根本上宣告了現代化戰爭的到來,飛機、坦克、機槍等新型武器陸出現在戰場上,大大提高了戰爭的效率。而今世界又一次站在了戰爭方式革命性變革的邊緣,這次的變革主要是由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驅動的。
但是否應當將人工智能(ai)應用于戰爭決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谷歌員工用大規模離職的方式抗議公司同國防部合作人工智能(ai)項目僅僅只是個開始,可以想象,當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于核武器發射控制決策時,會帶來多大的危險。
當前,人工智能(ai)持續發展,在這一領域,美國、俄羅斯、中國持續進行競賽,這不僅僅是科技方面的競賽,要知道三國有一個共同的標簽“核大國”,三國擁有的核武器據稱占到了世界的90%以上。這就意味著,各國擁有更多的責任來確保不僅僅是相互威懾,更應該緊密合作,確保不會破壞當前核武指揮和控制體系的穩定,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毋庸置疑,這種破壞是存在可能性的,而在核武方面,人類承擔不起哪怕一點點的可能。
1983年,當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上校在莫斯科郊區一座核導彈預警中心工作時。遇襲警報突然響起,雷達顯示多枚核導彈正同時從美國一座軍事基地向蘇聯襲來。彼得羅夫權衡再三,當作假警報處理,沒有按照規定向上級匯報并申請反擊,調查證明,彼得羅夫判斷正確。蘇聯衛星誤把云層反射的陽光當作洲際彈道導彈發動機噴射的痕跡。他的決定很可能阻止了一場足以導致世界毀滅的核大戰。
1960年,位于格陵蘭島圖勒基地的早期預警雷達站向北美防空防御司令部報告,它偵測到蘇聯向美國發射了多枚導彈,幾十分鐘后就將落到美國本土。北美防空司令部如臨大敵,立刻進入最高警戒級別,時刻準備進行反擊,千鈞一發之際,有人想起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當時正好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考慮到赫魯曉夫連續幾天都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看上去絲毫沒有要同美國打世界大戰的跡象,疑惑的五角大樓和白宮高層抓緊最后機會,下令復核雷達偵測結果。最終驚出一身冷汗的軍方發現,原來剛部署在格陵蘭島的an/fps-50預警雷達性能不完善,雖然它的探測功率強大,但識別能力卻很差,當挪威上空升起月亮時,它收到大量雷達回波信號,誤以為是蘇聯對美國的大規模導彈攻擊,發出了虛警。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