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ldquo三夏&rdquo戰役逐一結束,參加跨區作業的農機合作社先后歸隊,收益并不成為跨區作業勝負的判斷標準,在&ldquo三夏&rdquo中實施的策略才是主力間真正的較量。來自山東、河南、四川有跨區作業經驗的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運用創新的跨區策略引領合作社走上了與眾不同的跨區作業發展道路。
隨著各地&ldquo三夏&rdquo麥收的逐一落幕,參加今年跨區作業的農機合作社紛紛歸隊,滿心歡喜地核算自家收益。然而收益只是一個數字,多與少并不能詮釋參與者的勝與負,合作社在今年跨區作業中實施的策略才是&ldquo三夏&rdquo主力間真正的比拼。
來自山東、河南、四川的朱慶來、王志芳和王金勇都是具有多年跨區作業經驗的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在剛剛結束的&ldquo三夏&rdquo戰役中,他們憑借自己對市場獨到的見解,運用創新的跨區策略引領合作社走上了與眾不同的跨區作業發展道路。記者借各個合作社盤點之際,走近三位理事長,在了解合作社收益的同時聆聽了他們對當前跨區作業市場實行的戰術攻略。
山東朱慶來:市場變數多,跨省效益佳
山東省嘉祥縣疃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今年跨省作業的收益要比省內跨區作業多。據理事長朱慶來介紹,這幾年,疃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跨省作業收入一直低于本省跨區作業,因此今年不少社員選擇留在本地,跨省作業的收割機數量由去年的110臺減少到了40臺。
這40臺收割機自6月初開拔,在河南周口、漯河、南陽等地進行作業。周口市郊區是跨區作業隊伍的第一個作業現場,隊伍到達后,朱慶來發現,當地的收割機有不少都去其他地方作業了,而外來的收割機并不多。因此,第一個作業村里的小麥都被疃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ldquo包圓&rdquo了。僅在周口地區,這40臺收割機基本每臺都收割了250畝,比去年多了一倍。在隨后作業的漯河、南陽等地,跨區作業隊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mdash&mdash活多機少。因此,當合作社跨省隊伍從最后一站南陽離開時,40臺收割機平均單機作業面積達到了700畝,比去年平均單機作業面積多了近一倍。
不僅如此,今年在天氣惡劣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河南省小麥機械收獲價格也有了小幅度的增長。疃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跨省隊伍作業平均價格為50元/畝,比去年提高了10元。這樣一算,40臺收割機在河南省作業的平均收入為3.5萬元/臺。機手們在返回山東省后又參與了省內跨區作業,還有一筆收入。
回看省內跨區作業隊伍,疃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留在本地的70臺收割機平均作業面積300&mdash500畝,作業平均價格為60元/畝,單機總收入為1.8萬-3萬元。朱慶來說,省內跨區作業價格雖高,但是跨省作業隊伍&ldquo勝&rdquo在作業量大,因此收益更好。
跨省收益高的現象不是只在疃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里出現,嘉祥縣共有十幾家規模不同的農機合作社,但今年只有4家合作社跨省作業,作業結束后一算賬,跨省作業的機手有更多的收益。究其原因,其他3家合作社理事長也與朱慶來的看法基本一致:今年跨省作業隊伍和人數大幅度減少,使跨省市場由前幾年的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
朱慶來并不覺得這是一個驚喜,反倒認為這正是跨區作業市場不穩定的表現。他說,對于合作社和機手來說,賭運氣、鉆市場空子而達到一次高收益,并不是其想要追求和應該追求的跨區作業目標。&ldquo長期、穩定&rdquo才是保障集體和個體跨區作業收益的關鍵詞。他提醒社員們,不要因為今年跨省作業收益好,明年就盲目選擇跨省作業。
河南王志芳:挺進!做深做精跨區市場
河南省臨潁縣志方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志芳不想同周邊的合作社一樣逐漸從麥收跨區作業中抽離出來,轉向省內作業或其他作物機械化作業。他仍然決定帶領自己的合作社在麥收跨區作業市場中繼續挺進。
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前不少跨區服務隊伍逐漸從跨省作業市場轉移,他認為其他隊伍的&ldquo上岸&rdquo反而會留下大量市場機會;二是綜合考慮合作社的人員結構、技術和資金實力,在省內作業或發展其他作物機械化栽培都不是最佳的方案。
挺進不能靠蠻力。王志芳分析了近幾年跨區作業形勢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想要繼續在跨區作業市場走下去,首先必須要武裝自己,加強技術和裝備力量;其次就要擴大自己的作業陣地,在市場繼續做深。
揣著這兩個想法,王志芳帶著社員們開始行動了。今年年初,王志芳說服了合作社理事會購置了一批新的谷神小麥聯合收獲機,這批新的小麥聯合收獲機與合作社的舊機具相比更好用,五公斤大喂入量和更高馬力發動機大幅度提高了小麥收獲速度;新型的清選機構讓收獲機更加適應各種惡劣的收獲環境,提高了小麥收獲質量。
在今年的麥收作業中,新型小麥聯合收獲機發揮了大作用。&ldquo三夏&rdquo期間,安徽、河南等地出現風雨天氣,使得不少地區小麥倒伏。倒伏小麥的作業價格在70&mdash90元/畝之間,即使這樣,很多使用舊機具的跨區隊伍寧可少干活也不愿意收獲倒伏小麥,這樣的情況給志方農機專業合作社跨區隊伍留下巨大的機會。新型小麥聯合收獲機能高質量收獲倒伏小麥,合作社的跨區隊伍每走過一處,都包攬了當地倒伏小麥的作業服務,作業價格和作業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志方農機專業合作社跨區隊伍僅在河南、安徽兩省的凈收入就達幾十萬元,比去年增加15%。
同時,除了往年常規的跨區訂單外,王志芳錯開跨區隊伍扎堆的糧食主產區,積極尋找新的作業點。他不負眾望,還與新疆客戶聯系上,為合作社新增3000畝作業訂單。
四川王金勇:攻守兼備,保障收益
四川省雙流縣豐收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金勇說,今年合作社跨區作業純收入已經超過百萬。這個讓王金勇和他的社員們都滿意的收入,來自于合作社跨區作業的攻守策略,攻,是指合作社重點向水稻、油菜跨區作業轉移,以作為收入主要來源;守,是指合作社不以小麥跨區作業機收為主要作業項目,但守住已有小麥跨區作業陣地,平衡成本的同時,伺機與老客戶尋找新的合作項目。
雙流縣豐收農機合作社跨區作業項目主要集中在小麥跨區機收、水稻跨區育秧及插秧和油菜跨區種植上。上半年,油菜跨區作業的收入占跨區作業總收入的40%左右,剩下的60%則來源于水稻機械化作業。
王金勇和他的同事很早就發現水稻和油菜的機械化作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合作社很早就將大部分精力和資金投入在這兩方面,也提早占領了水稻和油菜的跨區作業市場,并逐步樹立了品牌,這兩年的收入也持續超過百萬元。
對于小麥跨區機收,王金勇采取&ldquo守&rdquo的戰略,合作社每年小麥跨區機收面積穩定在3萬畝左右,絕不跨省作業。王金勇認為,當前小麥跨區作業市場競爭較大,身處四川的合作社跨區隊伍在交通上遠不如中原地區跨區隊伍便利;小麥收獲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跨區隊伍之間的作業質量和效率相差不大,合作社在此項目上體現不出特別突出的競爭力。因此,在省內跨區作業有效地控制了作業成本,3萬畝地麥收作業收益也正好能收回成本。
巧妙的是,這個&ldquo守&rdquo策略中也另有含義。這3萬畝地的主人基本都是四川省內規模較大的種植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王金勇希望通過3萬畝地的麥收服務與這些客戶保持長期、友好的關系,以在未來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來源:中國農機化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