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多地少、山高坡陡,&ldquo巴掌田&rdquo、&ldquo雞窩地&rdquo居多,這樣的農業稟賦不高的生產條件下,能不能搞現代農業,農民能不能從田里賺錢?答案是肯定的。以特色為引領,以效益為支撐,無論是生態&ldquo三峽魚&rdquo,還是晚熟柑橘,無論是巫溪的&ldquo薯業革命&rdquo,還是潼南的&ldquo綠色菜都&rdquo,無論是榮昌的&ldquo中國畜牧科技之都&rdquo,還是豐都&ldquo牽起牛兒奔小康&rdquo,都不難窺見現代農業的影子。
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難耕。雖然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相對匱乏,但我市立足市情和農業發展階段,以保障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因地制宜抓特色、強基礎、育龍頭、壯產業,打造山區特色效益農業。今年以來,市場供給保障有力,農村基礎條件改善,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正一步步向著農業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行走在巴山渝水間,蔬菜、果樹、水稻郁郁蔥蔥,娃娃魚、巖原鯉游弋跳躍,一個個現代農業園區生機勃勃,特色效益農業的氣息撲面而來。今年以來,我市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在高山峽谷中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在&ldquo巴掌田&rdquo、&ldquo雞窩地&rdquo上放飛山區現代農業夢想。
上半年,全市農業增加值293.5億元,增長3.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595元,增長11.9%。&ldquo由于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農民務工收入增長緩慢;生豬、家禽產業低迷,也對農民增收帶來很大壓力。正是得益于各地特色效益農業"百花齊放",現代農業發展推進有力,農產品產量、價格穩定增長,很大程度上支撐了農民增收。&rdquo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說。
錯位發展
&ldquo種什么能賺錢?&rdquo這是文峰鎮三寶村四社59歲農民龔忠材常有的困惑。龔忠材所在的巫溪縣,地理條件是&ldquo九山微水一分田&rdquo,主產當地人號稱&ldquo三大坨&rdquo的玉米、紅苕、馬鈴薯。他常說:&ldquo全家人守著兩畝多地,種的馬鈴薯賣不了幾個錢。&rdquo
今年,龔忠材種上了具有耐寒、抗病性好、產量高等優勢的脫毒馬鈴薯,前不久收獲時,每畝地產量比以往提高了三成。這讓他看到了&ldquo錢&rdquo景。
向特色要效益,得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布局。
6月19日,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我市以主城8個涉農區為重點,根據重慶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帶不同地域的資源狀況和功能特點,總體發展布局為&ldquo三圈四帶&rdquo,即城市農業發展圈、近郊農業發展圈、遠郊農業發展圈以及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四條帶狀山脈,發展生態、休閑、設施、精品、創意農業。
全市農業進行了3個大的功能分區。除主城郊區外,渝西地區發展蔬菜、畜禽、生態漁業和優質糧油;&ldquo兩翼&rdquo山區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
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各顯神通。巫山特產藥材廟黨,在不適宜種糧卻適合中藥材生長的云霧山大放異彩;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大河村今年種了紫薯、紫黑玉米等,瞄準紫色農業大做文章;墊江縣太平鎮牡丹村,獨特的盆地地貌適合牡丹生長,加工的丹皮藥效非常高。
龍頭企業
5月7日,城市工商資本投資重慶農業農村對接會舉行。投資額約3億元的榮昌農副產品基地建設和采購項目、投資額1.6億元的娃娃魚養殖與精深加工等27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達63.4億元。
&ldquo這批項目包括肉牛飼養及加工等多個領域;待投入達到一定規模,經過悉心培育,有望成長為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rdquo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說,龍頭企業是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帶動農戶實現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重要主體。只有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才會可持續發展。
木瓜要到8月中旬才成熟,綦江區卻早早地在為木瓜找出路。綦江僅兩家木瓜加工企業,能消化1500噸木瓜。而今年全區木瓜產量預計為8000噸。
&ldquo綦江的加工能力遠遠不夠,急需引進木瓜精深加工企業。&rdquo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說,農產品精深加工在全市比較薄弱,我市正在有意識地引導,牽線搭橋,力促一批精深加工企業落戶。
豐都恒都公司是新成長起來的龍頭企業。在它的帶動下,肉牛正成為豐都一張新的名片:從牧草種植,到飼料生產;從肉牛繁育、育肥,到屠宰分割;從牛市交易,到牛肉精加工;從牛糞利用,到沼氣生產&hellip&hellip一個完整產業集群慢慢崛起。公司研發、繁育的優良品種,也讓養牛的農戶受益。養牛大戶秦宗玉說,有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今年他準備擴大規模到500頭。
目前,全市有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446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2家、區縣級龍頭企業1322家。
農機化之路
夏季是黃連收獲的季節,本是連農最辛苦的時候,石柱黃水鎮清河村連農申才國今夏卻有些悠閑。他說,他家的黃連早已挖完、剪好、炕干。&ldquo有了黃連烘烤機,我們輕松多了!&rdquo
40多歲的申才國,當了20年的&ldquo剪炕手&rdquo。在當地,部分農民在忙完自家農事之余,幫助他人剪黃連,并將剪好的黃連坨子炕干,從而獲得報酬,被稱為&ldquo剪炕手&rdquo。
&ldquo以前,我要請10多個"剪炕手"給自家的5畝黃連剪、炕,花費8000多元。&rdquo申才國說,后來發現機炕是一好路子,能有效解決人手短缺難題,還能提高生產效率,便拿出2000多元買來一臺滾筒式黃連烘烤機。他由此還享受到國家農機補貼1400元。因收費合理,村民爭相來烘烤黃連,他很快收回了成本。
前不久,嘗到農機甜頭的他又買了一臺旋耕機來翻耕田地。
針對丘陵山區的特殊地形地貌,我市開展了南方丘陵山區微耕機系列產品及專用節能發動機研究,研發了1z-105犁旋一體耕整機、1z-135型丘陵山區小型耕作機械、油菜秸稈粉碎還田機械等新型機具。今年,不僅在奉節等地引進示范山地果園運輸機,還在豐都、巫溪等地試驗示范玉米收獲,馬鈴薯、油菜播種收獲機械化。
新型農機的研發、示范、推廣,讓農民告別了&ldquo面朝黃土背朝天&rdquo的傳統勞作方式,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輕松種田的甜頭。靠種糧致富的種糧大戶成批涌現,一臺臺&ldquo鐵牛&rdquo馳騁在田野上,成為農民致富的&ldquo好幫手&rdquo。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推廣各類補貼農機具11.52萬臺(套),比去年同期增長16%;兌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大力地改善了該地的的綜合生產條件,提高了該地生產綜合能力。
農業現代化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一條&ldquo短腿&rdquo。目前,該市正在負重前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以求盡快補上這一&ldquo短板&rdquo。
(來源:重慶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