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農業物聯網應用、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追溯、農業綜合信息服務&hellip&hellip不知不覺,這些便已高調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加快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融合,今后我國將強化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政務管理領域、經營領域的應用和創新,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7月26日,由四川江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鮮肉網承辦的首屆(四川)優質農產品暨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成都新華賓館隆重舉行。本網記者也蒞臨研討會,現場采訪了眾多專家,并著重對四川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作用與優勢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農產品交易步入信息化時代已成發展趨勢
這幾天,四川瀘州市的一個農民吳菊梅一直笑不攏嘴。
她通過網絡平臺與重慶市一批發市場簽訂的生豬成批出貨,一筆成交額達30多萬元。她感嘆道:&ldquo以前跑銷售靠人脈資源,現在通過鮮肉網,未謀面就達成了交易。&rdquo
坐在家里上網,點點鼠標就能賺大錢。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在成為現實。據四川江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一個個苗木鎮、蔬菜鎮、高粱鎮、酒業鎮、水產鎮應運而生。目前僅僅四川瀘州市江陽區,運用網絡做生意的農戶有近500戶,涉及種植、養殖、機械等多個產業。
研討會上,一位權威專家告訴本網記者,現代農業是包含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經營的大農業概念。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一種小生產。而在現代農業中,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農業經營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這些合作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專業委員會、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種形式,它們活動在生產、流通、消費、信貸等各個領域。他指出,對這樣一個大產業的管理,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依靠現代化的信息網絡來實現管理和協調。
鮮肉網的總經理文德軍對這位專家的觀點表示贊同。他說,中國農業信息化將進入一個飛速發展時期。僅他了解到的數據,目前全國涉農網站已超過了3萬家。他認為,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工具,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營銷、農產品消費的科學化、智能化過程。農業信息化(包含農產品信息化)是當今時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標,也是現階段解決&ldquo三農&rdquo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
出席研討會的四川省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副處長張揚進一步指出,隨著中國對三農問題關注程度的提高,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其發展也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他告訴本網記者說,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僅可以打破傳統的產銷模式和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還可以培養廣大農民的訂單意識、品牌意識,引導人們按市場的需求從事生產,帶動農業產業化的提高。他強調,充分利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流通,將成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農產品信息化具有巨大優勢
參加研討會的眾多專家一致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當前農業的市場化水平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閻文昭告訴本網記者,他曾在四川省范圍內就農產品信息化隨機調查了240位農民,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需求最為強烈,共有232人選擇;對農業生產和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有190人選擇;對農業政策法律法規信息和專家咨詢信息也分別有178人和112人選擇。
閻文昭說,無論是農民個體還是農業企業,都迫切需要市場供求、產品價格、法律法規以及專家咨詢等信息。事實上,公開數據表明,農民對信息交流的投入也正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在1998年,中國農村每戶家庭在生產中郵電通信類消費的投入僅有169元,2004年達到384元,而到2013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1056元。
在此次研討會上,無論是農業部門的領導、農業研究的專家還是農業企業代表都著重強調,農業信息化是新世紀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四川要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順利過渡,必須依賴信息化。這些專家們指出,與傳統農業以自給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相比,在現代農業中,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農產品向市場提供商品供應已不再是農戶的基本目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四川農戶目前普遍經營規模極小,農民對市場狀況了解十分不足,只能&ldquo跟著感覺走&rdquo或&ldquo隨大流&rdquo,因此和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滯后,對于實用的市場信息需求,已經可以用刻不容緩來形容。
鮮肉網總經理文德軍則指出,農業經營市場化需要信息內容支撐。市場化對信息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及時提供準確有用的信息,必須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的大平臺,讓農民在這一信息平臺上獲得信息,并且上傳需求,實現信息交互。尤其是當前發展的訂單農業,可以將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表現為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規模的具體要求,農民或者農業企業按照市場要求的品種、規格和數量來生產,可以使生產結構更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發揮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經濟市場化。
文德軍稱,農業產品的標準化、優質化已經成為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加四川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紀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要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傳統的個體農戶顯然是難以完成的,目前中國主要推廣的是龍頭企業帶動模式。這一模式包括&ldquo公司+農戶&rdquo、&ldquo公司+基地+農戶&rdquo、&ldquo公司+合作組織+農戶&rdquo等類型。但是,龍頭企業對零散的農戶,如何統一組織生產,制造標準化的農產品?最佳的解決途徑是依靠信息手段來規范。此外,他認為農產品信息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二是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三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四是可以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
農產品信息化需做好&ldquo持久戰&rdquo的準備
10多年前,誰敢想象一個普通養殖戶可以在豬場通過網絡輕松完成30萬的生意,更不敢想象農村青年會成為&ldquo手機控&rdquo&ldquo微信控&rdquo。如今,這一切已司空見慣。可以預見的是,電腦、互聯網、信息互動、網上交易&hellip&hellip這個在傳統農民看上去離自己很遙遠的&ldquo迷幻世界&rdquo,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現實。
越來越明顯的發展跡象表明,隨著產業化的推進和農業新生代的崛起,農業從業者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的主體意識也會大幅增強,不會成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障礙。但由于四川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以及四川農業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觀積弊,四川農業信息化必然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ldquo一些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誠信體系的建設、客戶關系的管理、信息安全的保障等,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并予以解決。由于農產品具有鮮活、易腐、儲運難等特性,所以農產品電子商務一定會有自身的規律,我們要在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其自身運行機制、規律和特性問題的研究。&rdquo采訪中,四川省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許曄向本網記者指出了中國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不足。
四川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處長蘇代林對這種觀點表示認同,他說:&ldquo四川省目前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能力相對比較落后,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與國際農產品質量體系脫節,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力量比較弱,高素質人才也不是很多。另外,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也相對落后,因此我們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rdquo
不可否認,依舊以小農經濟為運營主體的農產業,由于生產經營方式分散,難以實現標準化生產,在現實交易中的產品質量尚且難以保證,諸如豬苗優劣難分、獸藥套牌生產現象普遍等等問題,進入虛擬世界必然更加突出。如果再考慮到因養殖類農產品的特殊性帶來的物流、倉儲等環節的現實難題,網上交易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綜觀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實現農業信息化和網上交易,無不因為其高度的產業化水平,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標準化運作,做到整個生產交易過程中風險可控。
上述領導和專家表示,互聯網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與農產業自身的產業化發展是相伴相生的,信息技術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但指望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實現深層次應用,為農業從業者來帶更大的收益,則必須以自身產業化、標準化生產為前提。
眾多專家指出,從這個角度看,農業信息化這口深井幾時出水,實現利潤,還有待整個行業的共同進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農業部門的大力推動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下,我國農機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信息化在加強農機管理、科研、生產、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農機銷售和作業服務市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越來越多的農機手、農機管理者、農機企業可以分享到農機信息化的成果。
(來源:中國經濟網-四川頻道 )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