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一畝地補助10元甚至更多時,機手積極性會不會提高?
把作業補貼補給機手,農民會不會高興?
實施作業補貼,對農機化水平的提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要使作業補貼發揮最大效用,監管部門該如何做?
&hellip&hellip
在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10年后的今天,江蘇省又開始探索農機作業補貼。該省農機局局長徐順年道出了個中緣由:&ldquo在農機購置補貼實施的最初幾年,隨著機具的增加,江蘇省的農機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以水稻機插秧為例,2002年全省插秧機保有量為2693臺,到2012年達到近10萬臺,機插秧水平也從2002年的2%快速提升到2012年的60%。隨著插秧機保有量達到一定程度,機插秧水平也從快速提升向穩步提升轉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提高農機化水平的作用開始趨弱,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完成&lsquo十二五&rsquo規劃的目標,我們想到了作業補貼,通過作業補貼提高機手的作業積極性,以帶動農機化水平的提升。&rdquo事實也證明,今年江蘇省的水稻機插秧水平將達到70%,比去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ldquo照此發展,我們在&lsquo十二五&rsquo末水稻機插秧水平要達到80%的目標將可能于2014年提前一年完成。&rdquo徐順年對作業補貼的試點效果大加肯定。
新形勢&ldquo逼迫&rdquo出的新政策
其實,江蘇省鼓勵作業補貼試點還有一層原因:自購機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各省為了提升農機化水平,采取了對重點作物、重點作業環節機具補貼的傾斜政策,除國家和省一級的補貼資金外,還鼓勵市縣鄉鎮進行了累加補貼,這在提高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突破重點作物、重點環節機械化水平方面起到了&ldquo四兩撥千斤&rdquo的作用。事實也證明了這種政策的優勢,但由于各省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同類產品在不同省份補貼額差距過大,間接導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差額進行機具倒賣,擾亂了農機購置補貼市場秩序。
為解決這一問題,江蘇省按照農、財兩部的要求出臺的《2013年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實施辦法》中規定:各市縣不得對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范圍內的機具實行累加補貼。該項規定出臺后,最直觀的結果是農民購買通用類農機產品要多花錢了。對此,徐順年表示:&ldquo補貼政策的調整在短時間內有可能會影響農民的購機熱情,對重點作物和薄弱環節農機化水平的提升也造成一定制約。然而,取消地方累加補貼有利于地區間的平衡推進和機具監管,因此這種做法勢在必行。&rdquo
從對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監管的角度來看,隨著中央補貼資金規模的增加以及補貼產品目錄范圍的逐年擴大,農民對機具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選擇權,這種背景下,取消累加補貼就成為解決機具異地倒賣的一把利器。但讓江蘇各級農機部門領導思考的還有一個問題:畢竟現在機具的社會保有量還沒有飽和,加之機具更新換代,農民對農機具的需求還很旺盛,農機化事業的發展也需要足夠的機具來支撐。既要解決機具倒賣問題,又要滿足農民需求,以及解決農機化水平落后地區和重點作物薄弱環節農機化發展問題,作業補貼就走到了前臺。
徐順年表示,鼓勵市縣試點作業補貼,還有一層潛在的原因:有一些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一些新的農機化技術推廣起來并不容易。如機插秧,對一些蘇北農民來說,沒有作業補貼時,積極性不高,但有了作業補貼,農民付出的作業成本相對降低,就可能去嘗試使用機械作業。還有一些重點作物薄弱環節的機械化問題,也可以通過作業補貼來推動其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升。
&ldquo當然,如何進行作業補貼,我們也在積極探索之中。&rdquo徐順年表示,為了摸索出一個可行的作業補貼程序和措施,江蘇省農機局鼓勵各地市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試點。比如,建議政府將原來累加補貼的資金用于作業補貼。至于具體怎么補,由各地市自己嘗試進行,以利于基層農機化主管部門仍能對重點作物和薄弱環節的機械化發展有效引導。
作業補貼成又一利器
如何才能讓農民選擇用機械作業?如何提高機手作業的積極性?
&ldquo對農民來說,當用機械作業不僅省人力,還省工錢的時候,自然就會用機械作業了。對我們機手來說,當機械成本低、作業的收益遠遠高于機械價格的時候,我們肯定愿意多干。&rdquo江蘇省洪澤縣岔河鎮潯北機插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登波用最樸實的話語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不難看出,要想調動農民的用機積極性并不難,特別是近幾年來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已經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機械作業的好處,誰愿意去做費力也費錢的事呢!對機手來說,要么降低機械成本,要么提高作業收益,用機的積極性也就隨之解決了。
一個省若想提升當地某一作物或重點作物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目前的辦法就是在中央和省級購機補貼的基礎上,各市、縣進行逐層累加補貼,這樣就降低了農民的購機成本,機械的保有量在短時間內得到增加。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提升農機化水平成效顯著。然而,這種堆積式的累加補貼帶來了兩大問題:一是由于各地補貼金額不同,地區間倒賣騙補行為屢禁不止,農機化主管部門需要花大力氣對此類現象進行監管;二是跨區作業仍然盛行,機手的趨利性導致機具向相對缺乏的地區轉移作業,大量補貼機械不能在本地發揮最大作用。
實施作業補貼,農民購機的積極性不但沒有因無累加補貼而削弱,反而出現購機踴躍的現象。以插秧機為例,今年全省新增插秧機首次超過2萬臺,達到22383臺,其中乘坐式插秧機超過5000臺,插秧機總保有量達10萬臺以上。另外,實施作業補貼,機手在本地作業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今年江蘇全省新增機插秧面積超過300萬畝,機插秧總面積預計達2400萬畝,機插率達70%。特別是機插秧水平較低的蘇北地區,今年水稻機插秧推廣再上新臺階,新增插秧機17000多臺,占全省新增總量的75%以上。淮安、泰州、宿遷等21個市縣有望在今年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作為服務對象的農民,由于機手作業有補貼,使得作業費用的支出也相應下降。淮安市洪澤縣的一位近60歲的趙姓農民告訴記者,由于孩子們都在當地工廠上班,原來家里的水稻大多是自己插秧,&ldquo也挺累的,但能省一點兒是一點兒。今年因為有了作業補貼,作業費用下降了,就請人用機械插秧了,又好又快。&rdquo
從江蘇各地市實施的作業補貼試點成效看,作業補貼不僅解決了機具監管難題,還使機手得到了更多收益,由于農民用機械作業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機手作業面積有了保證。洪澤縣岔河鎮德富機插秧專業合作社今年新買了22臺高速插秧機,理事長陳德富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共作業5.7萬畝,其中本地作業4.6萬畝,相較去年的本地作業3.6萬畝,多出了1萬畝的作業量,被服務的農民則由于作業補貼的實施減少了作業費用的支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作業補貼,加快了一些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速度,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提高農機化水平效應有所減緩的情況下,作業補貼成為加快提升落后地區以及重點作物薄弱環節農機化水平的又一利器,以蘇北四地市為例,宿遷市的機插秧水平由去年的66.8%提高到76.2%,徐州市由68%提高到78%,淮安市由64.5%提高到78.7%,鹽城市由50.6%提高到65.6%。作業補貼的實施,可謂一舉多得。
徐順年表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農機作業補貼試點,提高作業收益和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其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農業的機械化,進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然而,作業補貼如何補?如何在政策實施前就堵住可能的黑洞,成為農機化主管部門在試點進行前就需仔細思量的。
據了解,目前按作業面積進行補貼的政策處于試點階段,江蘇全省有50%&mdash60%地區選擇自主嘗試,其作業補貼的資金全部由地方財政支付。試行地區主要集中在蘇北、蘇中地區,范圍還沒有覆蓋到全省。
結合實際 探索新路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江蘇省目前共有77個縣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補貼,20多個縣實施機插秧作業補貼。各市縣除了自行選擇是否進行作業補貼外,補貼額、補貼對象和補貼標準也可自行制定。在這種情況下,各市縣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出了適合本地發展的獨特方案。
在作業補貼的推進過程中,記者對重點市縣進行了隨機走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洪澤縣和興化市,他們一個側重于作業效益,另一個側重于農民收益,兩者的補貼方式不盡相同。
&ldquo合作社于2010年12月成立,原來社里就有20臺插秧機,今年新購置了8臺高速插秧機。在購機時,農機局就向我宣傳了作業補貼的事情。&rdquo胡登波告訴記者,&ldquo縣里規定跨省作業不補貼,只有在本地作業才補。今年合作社在縣里的機插作業面積可達6000畝,均在示范方內,按照10元/畝的作業補貼標準來算,我可以拿到6萬元的作業補貼。&rdquo按照胡登波所算的這筆賬,雖然今年洪澤縣沒有進行累加補貼,但是作業補貼的資金正好彌補了這部分空白,使其購機欲望絲毫沒有減少,同時增加了盡可能多在本地作業的想法。
據洪澤縣農機局局長朱方寶介紹,目前,洪澤縣水稻面積共43萬畝,今年縣里出資170萬元作為作業補貼資金,對所劃定的示范方內的水稻機插作業進行補貼。全縣共有12個鄉鎮,其中包括9大農業鄉鎮,每個農業鄉鎮劃出1&mdash3個示范方,示范方面積共20萬畝。補貼方案明確規定,對作業面積達到300畝以上且在示范方內作業的合作社和農機大戶按照10元/畝的標準進行補貼。
洪澤縣聚興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當地屬于中等規模的合作社,理事長王風山告訴記者:&ldquo作業補貼方案里有項規定是合作社或者農機大戶的作業面積必須達到300畝以上才能享受作業補貼。我們合作社共有8臺插秧機,其中6臺手扶式插秧機,2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合作社現有水稻面積1500畝。300畝的作業補貼標準對我們來說很容易實現。&rdquo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地一般合作社都可以輕松達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