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武漢市第七批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專場會上,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任晉宇創業團隊研制的特色科技成果—水下船底清洗機器人和模塊化教育型兩款機器人以萬的金額與蘇州順融投資有限公司簽約,現已進入成果轉化環節。其實,該團隊在六年時間里一直關注科學前沿,埋頭創新創業,現已經研制出六款市場青睞的機器人產品,并獲得國家級大獎。
任晉宇高中就讀于家鄉重點高中的火箭班,曾以優異成績曾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一等獎。十幾年前在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讀本科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后,進入武船重工,從事船舶海洋工程項目研究工作。
2011年,在船舶與航運學院院長的盛情邀約下,任晉宇來到了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我這個人愛鉆研,學校安靜的環境比較適合我。”任晉宇說道,自己到學校不僅要做一名教師,更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院長的用意。”2012年他正式開始自己的科研之路,研究方向是智能航行無人船設計研發、水下機器人設計制造及工程應用。
沒有團隊、沒有資金、沒有設備、沒有場所……然而當正式開始時,任晉宇有點懵,“以前在科研所,自己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做好螺絲釘的職責就行,現在不止要做研究,還要做責任人。”
沒有團隊就建立團隊,號召教研室的老師、從學生中遴選有基礎的學生;沒有場所就申請場所,向學院申請辦公室作為工作室,為團隊爭取科研環境;沒有資金就自己先墊著;沒有設備就找設備,找公司合作,或者自己買零件模仿著制作。就這樣,一步步地構建出了最初的團隊。
做科研不容易,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不說,到最后沒法出成果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但任晉宇有妙招。“關注行業的國際研究動態是我的必備功課。”英文版《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智能和機器人系統》《國際智能機器人》《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等這幾本智能與自動化的國際權威雜志是任晉宇常年的必定刊物。任晉宇說,做科學研究,必須了解本行業的國際研究動態,要跟上前沿,了解社會需求是什么,行業困境有什么,我們再來做什么。任晉宇認為,“科學研究追根究底是應該解決問題的。”
從2012年組建團隊,到2018年團隊的研發成果橫掃全國各大科技創新的最高獎項,再到從研發成果在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會上收到眾多企業的青睞并成功簽約,6年的時間算是很迅速了。六年的時間,任晉宇與團隊不負使命,研發出了適合不同場景不同任務的水下機器人。
另外,任晉宇團隊作為國內最先提出“互聯網+船運”的概念的團隊之一,與中國船級社、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利用協同創新的契機,共同開發除了自動駕駛儀、載行儀等智能控制模塊,并申報了相應的專利。
目前任晉宇團隊正致力于研發下一代新型水面及水下產品,依托于我國自主的北斗導航系統、三維激光雷達技術,以實現水面無人船定位更加精準,路徑規劃更加智能,低能耗的無人自主充電技術。
任晉宇說:“科研遠看枯燥無味,近品滋味無窮。循著科學研究前沿,不斷思考、制造出有價值的產品,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這一創新是科技創新、軍民融合的典范。”中國科學院武向平院士曾這樣評價。(馬瓊)
分享到: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