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學60周年校慶現場,一個銀白色的高1.4米、重8公斤的迎賓機器人搶了不少回頭率。它可以與來賓對話,做校園向導,還有路徑規劃、避障提示、語音交互、遠程控制等功能。它有個很好聽的名字——“極客小靈”。
“極客小靈”的主體結構采用3d打印,電氣部分以arduino單片機為核心,集成了人機交互、電機控制、超聲波檢測、移動通信、三維設計、java編程、語音合成等多項技術。由浙江海洋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和極客機器人社團聯合研發。
指導老師:渴望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學生科研創新結合
基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背景,浙江海洋大學電氣、電信、船電等都屬于對口專業,給相關專業的學生布置有創意且力所能及的設計任務,無疑是對其進行能力提升的途徑,也是培養科研人才的有效方式。自去年開始,海大船機學院智能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玉良教授就開始琢磨并醞釀。
最初的想法是設計一款校園服務機器人,主要為有行動障礙的學生助行或為外來人員提供引路服務,同時還可以協助保安巡邏校園。而后,因為臨近海大60周年校慶,大家認為機器人的互動能力、趣味性、迎賓功能該更強一些,校慶期間若先行展示,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和榮譽感,也讓校友和嘉賓感受海大的科技魅力。于是,這款機器人定位為校園迎賓機器人。以浙江海洋大學機器人智能研究所所長劉玉良教授為項目負責人的迎賓機器人團隊就這樣誕生了。
參與學生:渴望為校慶留下科技的印記
團隊的研發隊伍指導老師共5位,主要負責技術方案設計與論證、測試方案論證、靈活性和穩定性的保障措施、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功能提升、應用分析、購買耗材等。成員主要來自船電、電信和機械專業具有競賽經驗的學生。主力隊員以任明天同學為主,分別有a15船電的任明天、沈新偉、秦松、褚淑琪、何戰昌,a16電信蔡青文,a17電信許明樂,e15機械繆澤波。其中,任明天為第一主力,負責硬件設計、編程、制作、調試、購買耗材、協調工作等;褚淑琪和何戰昌負責機器人上位機app設計,涉及到c++編程和java編程;沈新偉和秦松負責硬件,繆澤波負責3d打印,蔡青文和許明樂負責機器視覺和圖像處理。目前是1.0版機器人,只展示穩定的功能,還有很多目前不太穩定的功能將2.0版發揮威力!
機器人研發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啟動。參與的8名學生多為電類專業學生,由于短期內就要求他們完成機械設計和3d畫圖任務,開始階段的確遇到不少挑戰。各成員都不是計算機專業,對安卓系統的框架不太熟悉,因此在app設計上也遇到較大障礙。值得欣喜的是,上述種種困難和歷練,都沒讓這些以大四準畢業生為主的成員卻步。他們求知欲強,渴望能力得到提升,更加渴望自己能在母校60周年之際留下親手完成的作品,結果神奇般地讓克服了種種障礙,一個月的拼搏,1.0版機器人如期而至!
海大:我們不僅僅有海洋類專業優勢,還研發智能機器人
在這次研發過程中,項目負責人劉玉良教授說:由于研發時間短,目前功能還不完善,后期還會加入更多的功能,譬如更智能化的對話功能、除了現有圖像引導外還將加入行走指引的功能、更多校園景點介紹的功能、校園巡邏刷臉識別的功能、突發事件快速預警的功能等。未來,結果繼續完善和擴展,將應用于工業園區巡邏,變小眾為大眾,為支持學生創業尋求突破點。研發該機器人涉及到多學科知識,這些知識交相輻射,堅信能夠促進產教融合,能夠提高海大的社會影響力。
劉玉良教授同時提到,研發過程中他看到參與的學生都非常熱愛科研創新,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見證了勞動成果和學生的研發潛力,也讓指導教師更有信心和前行的動力。他很期待更多志同道合、富有科研創新精神的學生加入團隊,集思廣益,產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這次研發的項目也折射出海大對學生的培養計劃扎實有效,海大擁有良好的科研氛圍,海大的科研與人才培養都具有深厚的潛力和前景。
來源:中國高校之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