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資本的過度追捧與去除泡沫的低谷之后,3d打印進入了成長與實質應用階段。11月7日,廣州本土創新企業黑格科技宣布將推出新一代應用于口腔領域的“d-os”3d打印機,該3d打印機可以帶來1小時內即刻診療、種植、修復的診療體驗,助推牙科生態鏈數字化發展。
受限于打印速度較慢,成本相對較高等問題,如何走出實驗室,實現批量化、規模化的應用也成為了3d打印產業的痛點。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3d打印在醫療健康、航天航空、汽車等工業領域的市場應用已經初步取得了積極進展。超家的本土3d打印企業也將在市場競爭及資本的助推下,進一步兼并整合,推動行業的成熟發展。
增材制造技術俗稱3d打印,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增材制造(即3d打印)產業產值73.36億美元,同比增長21.0%,增速較去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
工信部、發改委、財務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重點提及:要培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要利用增材制造云平臺等新模式,線上線下打通增材制造在社會、企業、家庭中的應用路徑。
據介紹,3d打印技術在國際、國內牙科市場,已經有成熟的應用,可應用于制造手術導板、牙冠牙橋、牙科模型和隱形矯治器等。但盡管如此,患者到牙科就診,往往需要分幾次才能完成牙齒的修復或種植。
而黑格科技研發的這款3d打印機則致力于解決這種行業痛點。黑格科技創始人兼ceo桂培炎介紹,牙科醫生做出治療方案之后,3d打印機會根據儀掃描結果,通過軟件自行設計然后生產。1-2個小時之后,根據患者口腔特點定制的牙齒,就可以戴到患者的口腔中。對牙科醫生而言,可以幫助牙科醫生更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并更快速地提出治療方案;而對消費者而言,則能節省大量的時間金錢成本。
“對牙科診所而言,搭配診所現有設備,患者一次就診,即可自行設計及生產,當場戴牙。而在牙科技工所,它可以無縫對接數字化口腔診所,搭配牙科技工所現有設備,實現口腔產品高效的數字化小批量生產。”桂培炎表示。
超家3d企業加強布局市場
在黑格全面布局數字化口腔領域的背后,是國內眾多3d打印企業緊鑼密鼓爭奪細分市場的縮影。
據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統計,2015-2017年的3年間,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年均增速超過30%。2017年,中國增材制造領域相關企業超過家,產業規模已達100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維持25%以上增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如此,3d打印的普及卻沒想象中的快。桂培炎坦承,目前3d打印的應用市場正從設計環節的原型制作上升到定制化工具的生產制造階段,但是要真正實現批量生產,除了技術和材料性能提升、傳統生產觀念的革新等,生活應用場景的拓寬和挖掘,都需要時間。
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專家盧秉恒也曾公開表示,要提高3d打印技術的應用率,解決好“從實驗室到應用場景”的問題。
眾多3d打印企業在紛紛尋找工業規模化的突破口。在桂培炎看來,口腔市場或是3d打印和生活應用場景結合的重點領域。
據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年中國口腔醫療市場空間分析》預測,預計到2020年,全國口腔醫療設備及相關產品與服務市場將突破4000億元。“每個人口腔特點的不同和個性化的需求,讓口腔行業對3d打印存在天然的高接受度。”桂培炎表示。
除了在醫療領域,目前3d打印在工業應用上有較大突破的還包括了航天航空及汽車等制造領域,早在2016年,空客公司就出品全球第一架3d打印飛機thor。據悉,航空裝備的結構復雜、精度和性能要求高,這使得制造過程相當復雜、周期長。但增材制造技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航空設備的研發時間和制造流程,從而降低了成本和工程投入。
資本投資回歸理性市場還待兼并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與黑格科技類似,本土的3d打印企業多為初創型的小企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盡管中國3d打印企業眾多,但規模普遍偏小。國內規模最大的企業年銷售收入不足4億元,不到美國3d打印巨頭stratasys公司年銷售額45億元的7%。業內分析指出,中國增材制造市場格局分散的原因在于發展階段的不同。當前中國仍處于充分競爭狀態,從新技術發展規律看,到一定階段后,通過兼并實現市場整合是一個趨勢。
而資本的選擇與回歸也將直接重塑這種整合兼并的過程。就在不久前,黑格科技獲得了由idg領投的a輪3.25億人民幣;而繼2015年獲得由聯想之星與協立資本共同領投1800萬元a輪融資后,本土企業polymaker又于日前拿下了賽天資本領投的另一筆融資;巴斯夫風險投資公司則宣布將投資另一家3d打印機生產商上海普利生。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2017年,全球3d打印行業融資事件超過60次,僅公開的具體融資金額累計超過50億元。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市場監管趨嚴、行業去偽存真加速,以及一系列風險事件的發生,增材制造熱度逐步降低,資本市場對增材制造企業估值趨于理性。
idg資本方面表示,3d打印企業對應用場景的深挖和租賃模式的創新所衍生出的競爭力,正是資本所相中的。“不僅僅只專注于技術或服務等某一方面的投入,而是以打通整個3d打印應用鏈為核心,能夠真正把3d打印應用到各行各業,這樣的商業模式更具前瞻性。”
來源:3d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