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批偽人工智能 資本寒冬下ai企業何去何從?
2018-11-12 21:28來源://
原標題:業內批偽人工智能 資本寒冬下ai企業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張燕征現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被炒的非常火熱,似乎不提人工智能就代表了行業落后一樣。“互聯網+”也隨著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每年召開,不斷有新的議題提出和行業領域加入進來。
11月10日,由《健康報》社、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聯合主辦的2018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暨第二屆“健康中國”在杭州召開。據了解,本屆健康中國杭州峰會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到“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大會平行論壇中,專注探討醫療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趨勢。
醫療人工智能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數據量、運算力和算法模型是影響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三大要素,其中真正的人工智能主要來自于其能在海量數據上進行自我學習。
“醫療人工智能就是醫療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作為生產力要素,涵蓋在醫療診治的全周期中,目前主要包括智能健康管理、影像診斷、醫學教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互聯網與人工智能辦公室主任林輝這樣稱。
在醫療人工智能臨床實踐方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影像科主任胡紅杰表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肺癌早篩早診面臨隨診困難、工作量激增、漏診誤診的諸多挑戰,能夠有效的減輕醫生工作量、增強醫生信心。胡紅杰還介紹了圖瑪深維與邵逸夫醫院在肝臟影像報告與數據管理系統li-rads的項目開發研究,該項目將有望提升肝腫瘤分級準確性,進而指導治療決策,改變目前肝腫瘤診療模式,達到高效精準的診療效能。
目前,中國的大部分數據全都被bat所掌握著,國外則是facebook、google、亞馬遜之類的企業。對于創業者而言,想要打破數據的壟斷具有相當大的挑戰,但醫療數據,bat還沒有形成壟斷。
傳統醫療行業,醫生一天看10張并且分析出癥狀都已經是非常有經驗了,而人工智能,則可以在1個小時內看10萬張,效率不可同日而語。對于醫生而言,診斷病因需要基于自己的經驗積累。但是人工智能通過圖像和最終診斷結果的閉環學習,就能很快對x光片或ct片進行病因分析。這一過程需要海量數據不斷完善學習,才能提升正確性及智能化。
英偉達生命科學首席架構師余昶指出,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發展演化,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引入到醫療領域,未來通過ai+互聯網,實體醫療服務模式將向分布式的醫療服務模式轉變。
國外已經有許多家企業與醫院達成協作,直接讀取醫院中的病例以及x光片或者ct片進行醫療人工智能的嘗試,但國外由于隱私保護非常嚴密,很多數據無法開放,因此無法做到大量數據錄入。
正是由于這是新的領域,許多創業公司喜歡為自己的項目貼上算法研究、機器人學習等標簽,進行吸引大眾眼球,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冰火兩重天
軟銀中國合伙人武凱在圓桌討論中指出當前資本一方面持續加碼,另外一方面也有唱衰人工智能的聲音,出現人工智能冰火兩重天的問題。他表示,2018年上半年超過20家企業拿到30億人民幣的融資,可見資本市場對醫療ai領域的看好,但也有一些頂尖醫院宣布與醫療ai企業暫停合作,部分醫療ai企業大規模裁員。
“今年資本出現寒冬,對人工智能有一些唱衰的聲音出現之后,圖瑪深維還能成功。可見人工智能的泡沫破裂也是一件好事情,只有真正優秀的公司,真正有產品、有技術,能夠在臨床上帶來技術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偽人工智能公司淘汰掉,剩下的就是金子。” 圖瑪深維ceo鐘昕這樣表示。
此外,鐘昕還認為,從人工智能元年到迅速唱衰是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周期的。圖瑪深維是一家將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智能醫學診斷的系統開發商,其正在與醫療人工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共同摸索創新模式商業變現,并取得較大進展。
胡紅杰認同人工智能冰火兩重天現狀,ai當前呈快速發展態勢,ai公司產品定位應當回歸初心,能夠切實幫助患者。醫療人工智能能夠順利落地需要ai公司懂一點醫學,醫生了解一些ai。胡紅杰也表示現代醫學經歷數百上千年發展,人工智能不可能迅速取代醫生,醫學是復雜的,當前人工智能應用目前應用病種還非常有限,還需要時間逐步完善。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