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中國現已成為世界農機使用第一大國,農機裝備制造第二大國。但中國何時能由農機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由技術、設備引進變成技術、設備輸出,這是自1956年就建院的中國農機院幾代農機人的夢想。&rdquo前不久,記者來到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訪李樹君院長時他如是說。
截至2012年底,中國農機工業總產值為3382億元,連續8年年平均增長超20%。作為中國農機院的掌門人,大學畢業就一直從事農機行業的資深農機人,李樹君并沒有對此感到特別興奮,他一直在盯著中國農機行業與歐美等國家同行之間的差距,這差距讓李樹君不得不始終處于一種危機感、緊迫感之中。
李樹君說,中國的農業機械化還是起步階段,只是用機器代替了人畜的田間勞動,談不上實現了高水平的機械化,中國的農業裝備技術和制造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李樹君就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和農機院的技術創新能力等問題給予了詳答。
&ldquo小王莊模式&rdquo:農機工業成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占地1700畝的小王莊北京農機試驗站是一個集種植、養殖、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生物質能源利用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基地,實現了生產、生態、生活的有機循環和現代科技與生態農業的有機結合,構建形成了涵括種植機械化、養殖福利化、食品有機化的&ldquo從農田到餐桌&rdquo的整個系統現代農業產業鏈,成為了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的&ldquo小王莊模式&rdquo。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是&ldquo資源&mdash&mdash產品&mdash&mdash廢棄物&rdquo,但&ldquo小王莊模式&rdquo實現了循環,即&ldquo資源&mdash&mdash產品&mdash&mdash廢棄物&mdash&mdash再生資源&rdquo的生態鏈條方式。&ldquo小王莊模式&rdquo不僅對全國各地發展現代農業有一個示范作用,非洲一些國家如津巴布韋、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等也引進了小王莊這套運作系統和農業裝備。
記者在采訪時觀看了介紹美國農業的一個短片,片子展現了美國農場的全程機械化生產過程,其中有一個場景介紹說現代農業首先是精準農業,一臺帶有電腦的具有綜合功能的播種機和拖拉機在播種前先做測土配方,將測定的氮磷鉀數據輸入電腦,往年所有測定數據都記載在電腦里,然后機器根據數據變量播種、變向施肥。
中國的精準農業剛剛開始,中國農機院組織專家對這種技術進行科研攻關,現已開始進入起步階段。
加快發展城鄉一體化,農業機械化成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
農業機械在大規模連片的土地上能更好地發揮出作用,為此國家鼓勵土地向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和股份制合作社流轉,這可以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瓶頸。
李樹君認為城鎮化應該是農業現代化的延伸,即圍繞農業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產業體系。首先,農業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樣才能產生效益。其次,要發展農產品加工、養殖、儲藏、保鮮、物流等業,讓農民就地就業。只有靠這些產業做支撐,城鎮化才能健康有序發展。
現代農業不僅僅是指拖拉機和收割機,這只代表了田間作業機械,農產品和食品加工設備也是農業裝備的延伸。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加工裝備制造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晚、發展較慢。進入21世紀,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業進入產品結構調整期,研發能力不斷提高,部分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城鎮化要有產業作支撐,可以說農產品加工設備的快速發展,為提高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農機院承載引領中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之重任
中國農機行業綜合水平與歐美等國家同行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下面一組數據通過比較也許能說明問題:
農機品種:歐美國家7000個,中國3500個。油耗:中國每年多消耗180多萬噸柴油。農藥:有效利用率每年多消耗22萬噸。化肥:有效利用率每年多消耗1000萬噸。灌溉:用水利用率每年多消耗990億噸水。
李樹君說,他每次去參加德國的漢諾威農機展和意大利的eima展回國后,心里會難過兩周,但還得振作起來。他說,我們除了奮起追趕之外,更希望國家能夠出臺一些支持國有農業裝備發展的政策或適當調整當前有關政策。比如農機購置補貼,一個大型國際跨國農機公司相當于中國8000家農機企業的總產值,再給他補貼更是讓中國企業處于競爭劣勢。補貼快速啟動了農機大市場,而技術研發又跟不上市場的發展,技術的投入遠遠小于補貼的增長,我們原來用市場換技術的思路是不對的,不僅是換不來技術還丟掉了市場。沒有技術的有力支撐,會給我們的農機工業帶來滅頂之災。跨國公司的介入是不設門檻的,目前國有農機企業僅存1956年建院、1999年整體轉制的中國農機院和中國一拖了。
2009年進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中國農機院經過12年的發展,由轉企時的年產值1.3億元發展到今天的45億元。作為&ldquo國&rdquo字頭科研機構的中國農機院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勇擔重任。目前行業80%以上的在用產品技術均源于中國農機院,在行業技術服務的比例也占到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18.3%。中國農機院擁有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機構,以此為依托構建了四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就是技術研究,工程轉化,產品輻射。目前農機院在爭取把這些國家級的平臺再進一步融合申請國家的重大科技創新基地,以此來引領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
在這個平臺上,農機院不但要制造技術含量高還要在價格上讓農民能接受的高端農機。李樹君舉了個水稻收割機研發制造的例子,這種機械是非常復雜的,有4000多個零件,最早是日本制造引進中國,賣36萬元一臺。農機院研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一上市,日本機子就降價賣32萬元,現在是賣22萬元左右,而農機院同樣的機器只賣16萬元左右。
做大做強中國農機企業,由農機制造大國成為農機制造強國一直是李樹君追求的夢想。面對跨國公司在中國農機市場的全面布局,以李樹君為首的一班院領導決心在未來5~10年,將中國農機院打造成為一個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以高端制造為主體,集科工貿為一體的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
來源:阿里巴巴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