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國家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共同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在重慶南坪召開。本次大會以“芯時代、芯作為”為主題,圍繞芯片等產業領域展開討論。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星微人工智能、紫光集團等在內的近千名學者專家、企業人士出席了此次論壇。
圍繞“芯時代、芯作為”主題,中星微人工智能cto張亦農,結合星光智能二號vc0718p芯片,闡述了物聯網背景下前端人工智能芯片面臨的挑戰,以及中星微人工智能針對未來趨勢采取的措施。
中星微人工智能cto張亦農
張總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進入應用驅動階段,各類識別應用層出不窮,通過svac國家標準與專用信息通道有機結合,才是行業應用中真正的落地點。
在此前提下,直接對本地采集的數據進行ai運算的前端人工智能芯片,具有部署數量龐大、推理運算實時、通信帶寬節省、應用場景訂制的優勢。
“當然,前端人工智能芯片在算力峰值、算法靈活性、芯片設計成本、bom集成度、功耗容忍度及系統抗攻擊性方面,也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張總進一步表示,隨著前端人工智能芯片中的深度學習模塊走向可ip化以及芯片設計本身有原創走向可外包化,加深芯片的soc集成度、加深工具鏈對應用開發的友善度、加深對應用場景的融合度成為新一代前端人工智能芯片制勝的關鍵。
實際上,近年來人工智能芯片在移動終端和機器視覺領域迅速落地,而中星微人工智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6年,中星微人工智能發布了全球首款集成npu(神經網絡處理器)的星光智能一號 vc0768。智能分析結果與視頻數據可以同時解碼的技術,開啟了安防監控智能化的新時代。據了解,中星微人工智能星光智能一號整體芯片出貨超過3億美元,在實際刑偵中應用占有比率超過90%。
此后兩年,ai領域的投資應用開始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而對于未來ai芯片的最終形態,中星微人工智能再次率先給出了答案。
“asic芯片將會是最終形態。”張總認為,人工智能芯片會很快走到asic,而中星微人工智能正是基于這些挑戰和趨勢,在今年5月推出星光智能二號vc0718p芯片。據悉,該芯片可運行多種ai算法,實現前端智能。運行能力上是第一代的16倍以上。
“芯片的算力不需要超過其他功能的性能指標。”張總指出,當前的人工智能芯片仍處于應用驅動階段,更重要的是,要去追求性能和成本的平衡點,追求利用單元率的靈活性和能耗比。
來源:中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