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誠機械 信息化“反哺”柔性生產
2018-11-09 08:19來源:
原標題:仕誠機械 信息化“反哺”柔性生產
仕誠機械高端寬幅流延膜生產線。 受訪者供圖
最近兩個月里,林超琪都忙著與德國專家打交道。他所在的廣東仕誠塑料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仕誠機械”),于今年9月在德國成立了中德工業交流中心,中心涵蓋工業云平臺、先進制造技術研發等功能,身為副總經理的他,正與團隊傾力打造這個加速公司“上云”的“引擎”。
作為中國首家生產高端寬幅流延膜生產線的公司,仕誠機械在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的過程中,一直是堅定的探索者。
仕誠機械引入先進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對制造全流程量化分析、實現定制化生產的同時,效率提升近3倍。不僅如此,公司搭建工業網端,遠程跟蹤出廠設備運行情況,為客戶提供更優的售后服務及整體解決方案。
“在推進生產智能化、信息化的同時,仕誠機械重視數據的互聯與整合。”林超琪表示,今年以來,公司順應“上云”趨勢,正在加強與大型服務平臺的合作。
●華聲宇 葉潔純
2年投入萬元摸索中筑牢數據地基
在仕誠機械的生產車間里,工人正將機械零部件組裝成型,完成調試后,這些裝備將會運往國內甚至國外的生產廠家,用于生產各種流延膜。
作為中國首家生產高端寬幅流延膜生產線的廠家,仕誠機械多項產品銷量位居世界第一。面對龐大的生產量,仕誠機械較早地意識到了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性,于2014年開始推行erp系統。
“當時,國內大部分企業對erp系統的應用還處于十分初級的階段,能對標的榜樣甚少,系統服務商一味地給企業‘打雞血’,卻又無法幫助企業做出提質增效的預測。”林超琪回憶,仕誠機械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之后,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這一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公司上線的第一代erp系統,需要員工手動輸入數據,這反而增加了額外工作量,一些人擔心實施erp以后會增加工作的難度,進而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自有資金不多,系統的應用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這又在考驗領導層的決心。”林超琪告訴筆者。
面對阻力,仕誠機械并未退縮,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對內,仕誠機械對新員工開展為期3個月、每周2次的密集培訓,將員工erp系統的作業水平納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同時“以新帶老”,全員激勵;對外,仕誠機械積極對接國際資源,于2016年引入德國sap公司更為先進的第二代erp系統。
“有了頭兩年打下的基礎,第二代系統的推行十分順利。”在林超琪看來,兩年間,信息化意識已經深入公司骨髓,并完成了大量原始數據的積累,筑牢了數據地基。
2016年至今,仕誠機械共計投入萬元優化生產管理系統,探索出了一條基于信息技術的個性化定制之路。
產能提升20%信息化讓柔性生產更簡單
“流延膜”這個聽起來很陌生的專業材料,其實與人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食品、化妝品、衛生用品的包裝甚至太陽能背板、鋰電池隔膜都會用到流延膜。產品應用場景的多樣化,要求流延膜生產設備必須按需定制。
得益于sap系統的應用,仕誠機械將所有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網絡化,實現從需求采集、排產到入庫的線上統一管理。客戶下單后,系統根據需求模擬設計、排產,將設備的模擬運轉效果反饋給客戶,同時把數據下發到加工中心,機器自動生產零部件,輔之人工組裝,一套定制化產品就誕生了。
“我們把以往的紙質圖、手工編程環節全部程序化,既避免了人為操作失誤,使生產精細化,又提高了效率。”林超琪說,公司單一環節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至3倍,總體產能提升了20%。
不僅如此,工業聯網還為公司產學研創新帶來了利好。仕誠機械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達1000多萬元,海外工程師可以利用當地完善的科技研發平臺去創新工藝,通過網絡直接傳輸到機床,管理人員在電腦上就能實時追蹤生產流程再造。
在國內,公司與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達成合作,用計算機進行仿真研發,大大降低了廢品率。
如今,仕誠機械生產的多層共擠流延膜生產裝備已銷至全國和海外60多個國家。面向終端市場,通過互聯網為客戶提供售后服務和解決方案,是仕誠機械走的另一步棋。
仕誠機械在每一臺出廠設備上都安裝了工業網端。“這些端口包含震動、溫度、壓力等各類傳感器,將客戶的使用情況反饋回來,為養護、升級提供依據,如果客戶有人為操作失誤,我們還可以遠程排除故障,告別了跑腿式的維修。”林超琪表示。
據了解,仕誠機械已在上海建立了企業服務中心,為塑料行業的上下游企業進行銷售及服務協調。
順應“上云”趨勢打通子系統,掘金大數據
最近兩個月里,林超琪與德國專家的互動甚為頻繁。公司于今年9月在德國成立了中德工業交流中心,這被視為加速企業“上云”的“引擎”。
具體來說,這個中心涵蓋中德先進制造技術實驗室、工業商學院、政企合作平臺三大功能,連接慕尼黑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專家團隊,幫助仕誠機械完成虛擬現實技術、動作捕捉技術、基于大數據的最優組裝順序技術、工序排班系統及云平臺的研發。
“由此,我們把德國工業4.0技術引入公司,并向其尋求云平臺搭建方案,實現良性互動。”廣東仕誠塑料機械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陳偉倫表示,雖然中心的搭建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這無疑將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推向了更高層次。
他告訴筆者,目前公司已經陸續上線協同辦公+移動辦公、數字化制造、生產執行管理等多個子系統,這些系統還獨立運行,打通信息孤島是大勢所趨。“公司前期打好了信息化基礎,萬物互聯的目標對我們來說并不遙遠。”陳偉倫說。
一方面是公司主動求變,另一方面,政府也積極整合資源,幫助企業打通“上云”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年初,仕誠機械開始與中國聯通探討“上云”方案。“政府推廣工業互聯網應用,交由聯通等運營商搭大平臺,由其整合各個信息集成商的子平臺,排列組合為成千上萬種解決方案。”陳偉倫將這種模式比喻為“超市”,企業想要什么樣的服務,可自主挑選。
在陳偉倫看來,把仕誠機械現有的數據放到工業云平臺,能夠發揮大數據、云計算對公司降低成本、有效決策、開辟市場等多方面的作用。
■觀察眼
衡量信息化的價值
不能只做“加減法”
談及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成效,林超琪反復提到,“效率、產值可以量化,但信息化的價值不能用簡單的數值來衡量。”在他看來,企業接下來的一系列“上云”動作,成效還“看不準”。
20年前,柳傳志第一次在看不準的情況下作出決策,正式啟動了聯想erp項目。當時,聯想反復考量的問題是——erp究竟能實現多少預期目標?投入巨額資金值得嗎?
這背后是人們對信息化價值度量的困惑。以erp項目為例,其成本利益分析是非常困難的,除了生產方式,還涉及到管理和人的問題,除了顯性的投入產出之外,信息化會帶來許多隱性變革。
較之仕誠機械,聯想在推進信息化時也并未少走彎路,但最終,聯想在實現效率躍升的同時,培養了一批國內領先的it管理人才,帶動管理模式的升級,這成為其迎接工業4.0浪潮的籌碼。
衡量信息化的價值,并不能只簡單地做“加減法”。信息化建設的效果,絕不僅是提高效率,它將會帶來管理思想的解放、管理制度的創新以及人力資源的重組。那些徘徊在信息化門口舉足不定的企業,都應該培養這樣的大格局。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