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無人機,我們不僅可以從高空俯視,全面掌握它的殘損現狀,還能到達一些人力無法到達的險要城墻進行近距離觀察。
北京境內的明長城主要集中在平谷、密云、懷柔、延慶、昌平地區。其中既有八達嶺、慕田峪、居庸關等游人如織的名勝,也有箭扣、黃花城等不少待開發的“險段”。數百年過去,這些長城歷經風雨侵蝕,加上近年來游人攀爬日益增多,不少城墻已經病害纏身。
去年和今年,懷柔區文物部門分兩期對轄區內的箭扣段受損長城進行了修繕。從上個月開始,該區又在全市率先啟動了對未開發、未修繕長城的全面調查,調查人員既動用了無人機、激光測距儀等高科技設備,也不惜體力,用腳丈量每一段城墻,攀上每一座敵臺,檢查并逐一記錄病害,會商修繕辦法。截至目前,他們共發現急需搶險的敵臺10座、長城墻體3段。前天,記者跟隨調查人員,親身參與了一次對長城的“體檢”。
操縱無人機航拍長城
無人機激光測距儀齊上陣
11月初,北京城區的最低溫在3攝氏度左右。在懷柔渤海鎮、長城腳下的大榛峪村,早晨的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一陣陣風灌進山谷,已經套上了沖鋒衣的記者還是覺得刺骨的寒冷。上午9點不到,調查人員在長城下集結完畢。記者見到了箭扣長城修繕工程的設計師趙鵬和施工技術負責人程永茂,“他們是我們請的外援專家,全程參與‘體檢’,這樣對長城的病害以及未來的修繕會有更清晰的把握。”懷柔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彤告訴記者。
在其他調查隊員商討爬上長城的最佳路徑時,趙鵬找了塊相對平坦的土地,打開背包,取出一架四旋翼無人機。一番操作之后,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蜿蜒起伏的長城越飛越高,一直飛到距地面400米左右。不一會兒,在傳回的拍攝畫面里,周圍長城的雄姿被展示出來。趙鵬一邊操縱無人機沿著長城的走勢飛行,一邊設置了5秒一張的自動拍照程序。
“通過無人機,我們不僅可以從高空俯視,全面掌握它的殘損現狀,還能到達一些人力無法到達的險要城墻進行近距離觀察。”他說,這些都有助于讓這次“體檢”更加精準。此外,通過無人機航拍積累的數據,未來還有助于建立長城的三維數字模型,為修復、學術研究提供資料。
在地面,調查人員拿出了另一件“神器”——激光測距儀,開始對長城的敵臺進行測量。這種測距儀最大有效測量距離可達80米,測量精準度可達小數點后三位,還能測出所在的經緯度和海拔,也有助于對長城的精準檢查。
記錄敵臺開裂損傷情況
最高處敵臺已化為廢墟
懷柔區對境內長城的每一座敵臺都進行了編號,從001編到了284。大榛峪段長城主要是從205號敵臺到199號敵臺。其中,205號、204號敵臺共同組成了大榛峪關口,當年這里是連接長城內外的重要通道,有兵員把守,也是這次長城“體檢”的起點。
檢查人員很快發現了問題,大榛峪關口204號敵臺的東側底部已經塌方,數十塊條石不翼而飛。外側的關口拱門,應該是五券五伏的較高規格,但如今只剩下了四券四伏,其余的磚石,要么破損不堪,要么干脆已不知去向。“我們跟附近的老鄉調查得知,應該是很多年前,被當地人取走用來修建水利設施了。”懷柔區文物管理所的王宇這樣解釋,目前這座關口敵臺的破損已經比較嚴重,如果放任不管,用不了多久整座敵臺就會垮塌。
從204號敵臺沿著城墻一直向東攀爬,檢查人員發現這一段長城的城墻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城墻上到處長著山桃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根系已經扎進了墻體內。“也就是每年的初春和深秋時節,我們才能攀上長城查看病害情況,一到夏天,茂盛的草木幾乎能把長城裹起來,幾乎寸步難行。”程永茂介紹。
翻過無數陡坡,爬到該段長城最高的200號敵臺,大家已經氣喘吁吁。而這里的敵臺,幾乎成為一片廢墟,“這里已經變成遺址了,沒有辦法再修繕,非要把它修成原來的樣子也是假的,失去了文物保護本來的意義。”程永茂說。
邊檢查“病情”邊“開方”
大家從早上9點開始攀上長城,中午就著礦泉水吃點面包就算是午餐了,等到下山的時候已經接近下午4點。中間路過數道嚴重塌方的陡峭城墻,大家都是互相攙扶,甚至蹲坐著往前慢慢移動。“從上個月開始,每次‘體檢’都是這么過來的。”王宇對記者說。
記者注意到,給長城“體檢”不僅僅是檢查“病情”,還要“開出藥方”。比如在202號敵臺,檢查人員發現敵臺已經出現基礎下沉、外墻鼓閃的情況,墻體開裂最大幅度已經達到10厘米左右,“必須盡快修繕”。大家在城墻上當即開始會商修繕措施。按照長城修繕的基本原則,修繕必須是最小干預,排除隱患,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其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和原工藝。修繕經驗豐富的程永茂告訴記者,這座敵臺的維修需要用槽鋼進行打箍加固,把北側有外塌趨勢的城墻給“拉”住。
對于條石坍塌的204號敵臺,程永茂認為可以通過對垛口墻坍塌歸砌、條石坍塌歸砌、毛石坍塌歸砌等方法進行修繕。此外對城墻上的樹木雜草也可以酌情進行清理,以方便排水,根除存水導致的城墻凍脹隱患。
程永茂直言,修繕這段長城比修箭扣還要困難。這里也是缺水區,需要從山下引水,管路需要重新鋪設,不像箭扣,已經在山下、半山腰建立起一套保障設施,“這里坍塌的地方很多,也有一定的危險。”他說。
呼吁游客不要攀爬野長城
懷柔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彤告訴記者,懷柔明長城為萬里長城最精華所在,有“全國長城看北京、北京長城看懷柔”之說。懷柔長城是北京建設長城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她透露,2006年的全國第三次長城資源調查,懷柔區對境內65.4公里長城進行了資源調查,建立起長城檔案及基礎數據。而這次,主要是要給長城找出“病因”,方便之后開展“治療”。
她說,除了一少部分長城已經進行搶險加固修繕,絕大部分長城尚未進行修繕。近年來,由于游人攀爬野長城較多,加上年代久遠,有損毀加劇的趨勢,急需進一步摸底。基于此,懷柔區文物管理所在全市率先開展長城詳細調查,此次調查主要針對未開發、未修繕以及游人攀爬較多的長城。調查邀請古建筑專家及修繕設計專家共同完成,現場找出長城的病害,現場進行初步設計,提出最小干預、不改變文物現狀的搶險加固方式,讓長城不再繼續損毀。
記者了解到,此次給長城“體檢”從10月中旬開始,“體檢”的長城段主要集中在懷柔區九渡河鎮、渤海鎮、雁棲鎮,總長約35公里。截至記者發稿,九渡河鎮的全部長城以及渤海鎮的部分長城已經完成“體檢”,共發現急需搶險的敵臺10座,長城墻體3段。“待此次工作結束后,我們將按照輕重緩急,向北京市文物局上報設計方案,爭取最快的時間進行搶險加固。”張彤說。此外,文物部門特別呼吁游客不要攀爬野長城;無序的攀爬不僅十分危險,也容易損害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一歷史文化遺產。
來源:阿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