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機器人產量增速放緩,外資企業影響較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8年1-9月我國工業(,)累計產量10.83萬臺,同比增長9.3%,相比八月份增速下滑10.1個pct。其中,9月份單月產量11448臺,同比下短期內滑16.4%,自6月份增速降至位數以來,行業增速持續維持低位。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1.去年我國機器人市場供不應求,全年產量超過13萬臺,同比增長68.1%(來源于國家統計局)。較快的發展速度造成高基數效應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今年需求;2受宏觀經濟影響,下游制造業投資增速波動造成行業需求放緩,面向3c、汽車等領域的機械企業的盈利已經顯示出一定增速回落壓力。
由于較高的市場份額,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對外資品牌的沖擊相對較大。
根據的披露,發那科2018年6-9月中國地區收入276億日元,同比下滑41.9%;中國地區訂單220億日元,同比下滑45.9%。另一家日本機器人龍頭安川電機6-8月中國地區收入同比下滑9%(來源于公司),主要在于智能手機和傳統汽車產業需求放緩,制造業資本支出相對謹慎,而汽車等市場的需求依然維持增長態勢。
國產企業增速較快,機器換人浪潮延續傳統制造業依靠成本優勢的發展模式一去不復返,通過自動化升級保持高質量發展成為主要挑戰。根據ifr的數據,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97臺/萬人,與、新加坡(710、658臺/萬人)等一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理論上,下游人力加工的環節都可以通過自動化改造實現效率升級,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機器換人的浪潮還將延續。而短期內,行業整體需求還受到制造業投資波動的擾動,在這種背景下,國產企業依然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根據公司季報的披露,國產機器人龍頭(,)、拓斯達18年前三季度收入分別增長68%、60%,隨著國內核心零部件技術的逐步突破,國產品牌在產品質量和生產規模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進口替代有望迎來拐點。
投資建議:當前,中國制造業的制造效率依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機器換人浪潮延續,而國產品牌經過初期發展,進口替代不斷加速。對于機器人板塊的投資邏輯,我們認為可以從三條主線著手:(1)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并實現量產的全產業鏈布局企業;(2)重點布局核心零部件環節,有望率先實現技術突破的公司;(3)在下游系統集成具備規模優勢,并逐步向上游延伸的企業。
風險提示:機器人產業競爭加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不及預期;宏觀經濟波動引起下游需求的惡化;本體企業市場拓展不及預期。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