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 2025的戰略開始實施,讓世界各國將目光聚焦中國。一方面,是我們的科技產業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補上了歷史的欠賬,在眾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在喝多核心領域依然沒有完全擺脫對國外核心技術的依賴。我國目前裝備制造業處正面臨怎樣的情況?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哪里?對于這些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院士在會上做了精彩的分享:
摘錄如下:
集成電路設計制造落后兩代
中國制造強國戰略20 25的提出,使中國基本進入德國日本方陣。但是我們也面臨著多個問題:在中國經濟發展爆發性發展以后,人才、資本、技術創新體系也在深入發展階段。現在看來我們的基礎是不牢的。所以現在打基礎、抓核心、強勢體、建體系,就是硬科技發展的主體任務。
信息技術我分為五個方面,網絡通信、先進計算、虛擬現實,信息安全,微電子與光電子,微電子技術里面我們只有5%領跑,95%是跟著人家走,集成電路在設計制造方面,我們缺口比較大,差了兩代左右。
裝備制造業的芯片相當于人類的心臟,這個心臟要不強,下一步的發展就很難。而心臟要強大需要硬科技,我們缺少的是核心技術。
去年搞了255萬臺的服務器,但是硬件材料85%以上都是來自國外供應商,包括pc行業,cpu現在我們半導體的工藝已經上來了。但是面對一個英特爾和arm,如果他們一旦壓制我們,我們的cpu生態環境還是非常困難的。很多關鍵材料,我們自產率為零。特別是高層半絕緣襯底等等。我們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補短板的計劃。其中涉及很多化工材料,這些化工材料中國很多是不能做的,這個問題非常嚴重。而光電材料是我們西安的特點,主要是面向寬帶光纖,也包括微波光波技術上,我們要全面開始突破。中興通訊的卡脖子產品,100個兩個gb的芯片一控制以后就全部就癱瘓了,所以超大容量芯片上我們必須要做上去。
高端裝備制造需要高性能材料支撐
另外互聯網及智慧城市,大規模智能視頻監控,對包括智能眼、人工智能的產品都有著大量需求。但是高端材料已經到了全面要突破的時代,否則進入不了高質量,沒有強大的基礎,包括元器件,我們感覺2030年在信息產業技術上的需求很大,大概每年需求40億平方英寸。信息材料需求每年能達到35億平方米。我們現在有14條液晶面板生產線,但是不夠。汽車車體用鋁合金,到2025年大概每年需要50萬噸左右,鋁合金的車身板2030年100萬噸。這些核心的元器件都得靠核心的材料來支撐,否則整個高端裝備制造業就是無本之木。
新型高分子材料,我們解決成本問題,高性能問題,碳纖維現在中國全面突破了裝備工藝和管理技術,成本逼近國外,應該說正在打一個翻身仗。碳纖維作為我們重大材料納入我們國家重大專項。先進戰機用的多電發動機,包括在新能源、機器人、數控機床、汽車上的四大功能材料大概高達100件以上,這一塊可以形成巨大的產業集群,特別是航空部件航天彈射現在也用這個,包括磁懸浮列車、包括懸浮軸承磁材料的應用都有大量的推動前景。
而現在我們有的高端材料空白得連標準都沒有,先進的有色技術材料,鎂合金、鈦合金、鋁合金,包括在陜西發展的鈦合金非常迅速,都需要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予以加強。
技術創新體系
如今,工信部已經開始整個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各具優勢,比如: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建設的很快,德國的產學研體系比較完整,包括弗朗霍夫,包括英國的創新中心建設目標非常明確。而我國深圳的創新體系是最強的,以大數據為支撐的平臺創新模式正在形成。對于硬科技來說,如果不形成強大的創新體系和平臺,你的硬科技也上不去,我們有技術平臺的創新公司,有聯盟公司,也包括制造業技術供給方式的轉變,軍用民用一體化,材料元器件一體化,研發設計生產應用一體化,這是軍用民用在3g上的一體化。
而在大數據平臺方面。我們成立了動力電池3d打印,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輕量化材料技術中心、數字化的設計與制造、智能語音、石墨烯、智能網聯汽車、工業大數據、高性能的醫療器件,先進的功能纖維等研究中心。它們構成了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十大系統能力。
來源:36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